白瓜子(白瓜子种植)
《岁时歌》说:“正月嗑瓜子,二月放鹞子,三月种地下秧子……”“嗑瓜子”何以位列诸事之首?
明代以来的瓜子流行风中国人历来喜食瓜子,该传统不知始于何时,但明清时期已经非常流行。《金瓶梅》中“瓜子”出现次数较多,《红楼梦》中第八回“黛玉磕着瓜子儿,只管抿着嘴儿笑”。
到了清代前期,“锦州海口税务情形每年全以瓜子为要,系海船载往江浙、福建各省发卖,其税银每年约有一万两或一万数千两,或竟至二万两不等”。
民国时期,丰子恺先生大篇幅详细地叙述了中国人嗑瓜子的习俗,认为国人吃瓜子的技术最进步、最发达:“在酒席上,茶楼上,我看见了无数咬瓜子的圣手。近来瓜子大王畅销,我国的小孩子也都学会了咬瓜子的绝技。”丰子恺先生最痛恨用嗑瓜子来“消磨岁月”,他认为:“除了抽 *** 之外,没有比吃瓜子更好的 *** 了,其所以最有效者,为了它具备三个条件:一、吃不厌,二、吃不饱,三、要剥壳。”
总之,明代以来,嗑瓜子的习俗已经是中国人共同的习俗,早已被中华民族的心理所认同。
嗑瓜子的习俗可能最早兴于北方,不单是因为嗑瓜子的记载主要体现在北方的历史文献中;还有更为客观的原因,就是北方冬季寒冷而漫长,这段时间又属于农闲的时间,形象地称之为“猫冬”,消磨时间的主要方式就是嗑瓜子聊天。
同时,嗑瓜子需要闲适的心情,嗑瓜子之人必为闲人,嗑瓜子之心必是一颗闲心。从《金瓶梅》《红楼梦》等小说的场景来看,无一不是太平盛世,只有在太平年代,人们才有闲情逸致嗑瓜子,否则贫困人家尚不得果腹,何来嗑瓜子的心情和买瓜子的闲钱?
过年街坊邻居、亲朋好友互相拜年,酒足饭饱不是必须的,但瓜子是一定要嗑的。
明代嗑的是西瓜子那么明代以来就已经流行的嗑瓜子习俗中的瓜子是何物?不难推测,必是西瓜子。西瓜子单独支撑了长期以来的嗑瓜子习俗,即使在葵花子和南瓜子成为常用零食之后,地位依然超然。
西瓜原产非洲,推测为940年以后由回鹘人从中亚传入新疆或蒙古地区,再至内地。西瓜中分化出专门以食用瓜子为主的品种——打瓜(籽瓜、子瓜、瓜子瓜等)。最早记载西瓜子可食的是元代《王祯农书》:“(西瓜)其子爆干取仁,用荐茶易得。”此后,关于西瓜子各种加工、利用方式的记载比比皆是。
法国传教士古伯察曾在19世纪中叶前后旅居和游历中国大部分地区,对西瓜子的描绘很多:“中国人对西瓜子有着特殊偏爱……有些地方,丰收时节西瓜就不值钱了,之所以保留它们,只是为了里面的瓜子。有的时候,大量的西瓜被运到繁忙的马路边免费送给过往的行人,条件是吃完了把瓜子给主人留下……西瓜子对于 *** 3亿人口来说,真可谓一种廉价的宝贝。嗑瓜子在18省中属于一种日常消费,看着这些人在用餐之前把嗑瓜子当成开胃之需,确实是一道耐人寻味的景致……你就是到了最荒凉的地区也不用担心找不到西瓜子。在大清帝国各个地方,这种消费形式确是一种不可思议、超乎想象之事。有的时候,你会看见河山行驶着满载这种心爱货品的平底木船,说句实话,这时你可能以为自己来到了一个啮齿动物王国。”
后来居上的葵花子南瓜子又称白瓜子,西瓜子也名黑瓜子、少数是红瓜子。而葵花子可以说是目前最流行的瓜子,今天如果单提及瓜子的话,多指葵花子。
南瓜和向日葵都是美洲作物,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才辗转传入中国,传入中国的时间应该是在16世纪上半叶,也就是晚明的嘉靖年间。
南瓜子要比葵花子流行得早些。晚清以来,南瓜子可食的记载远超葵花子,较早的记载有咸丰《兴义府志》、同治《上海县志》等。
最早记载葵花子可食的是康熙年间的《桃源乡志》:“葵花,又名向日葵,色有紫黄白,其子老可食。”最早记载葵瓜子售卖的是《植物名实图考》:“(向日葵)其子可炒食,微香,多食头晕,滇、黔与南瓜子、西瓜子同售于市。”这也是晚清的事了,开始售卖不代表成为流行零食,而且记载也只能反映滇、黔一带的情况而已。
最早记载向日葵大规模栽培的是民国《呼兰县志》:“葵花,子可食,有论亩种之者。”向日葵在清代也依然主要作为观赏性植物,开始规模栽培了。但清代自始至终,关于葵花子食用及售卖的记载并不多,可知“葵花子”和“瓜子”在清末仍是两个不同的东西。向日葵在方志中多归为“花属”“花类”等,其籽粒也应该是“花子”而不是“瓜子”。
瓜子界的“三足鼎立”南瓜子大概从晚清时期开始流行,葵花子大概从民国时期开始流行。
民国时期,葵花子的流行程度远不及“黑白瓜子”。葵花子在当时倒是多被称为“香瓜子”,至少实现了从“花子”到“瓜子”的过渡。
新中国成立之后,葵花子异军突起,或是因为好吃,或是因为好嗑,或是因为收获方便,葵花子后来居上,成为中国人最主要的休闲果品。
从最早流行的西瓜子到晚清时期的南瓜子,再到民国时期的葵花子,瓜子界终于确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嗑瓜子竟然也能嗑出如此多的学问,怪不得中国人那么喜欢嗑瓜子呢。读者朋友,你喜欢嗑什么瓜子呢?
(李昕升/《百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