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边游戏(枕边游戏产品官网)
朋友陈晨家儿子可可不到三岁,特别喜欢跟在我家妹妹身后当“小跟屁虫”。最近正好约着一起玩,我问可可:“宝宝,妈妈中午给你吃什么好吃的啦?”“这不是我的妈妈,她是三角龙。”可可小嘴一嘟,一脸认真地反驳我。“嗯?三角龙?那你是三角龙的宝宝吗?”我反逗他。“才不是呢,我是霸王龙。”可可严肃的模样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俩娃在一旁玩耍,陈晨有点不解地说:
“他最近总是这样,会把家里所有的人都换一个称呼,如果叫他‘宝宝’或者‘可可’,他就会生气。对我们也不叫‘爸爸妈妈’了,不是‘三角龙’就是别的啥名字。你说他这是模仿吗?还是喜欢给别人起外号呢?”
皮亚杰游戏理论上对可可的行为有一个解释:“象征性游戏”,既不是模仿也不是起外号。
儿童的四类游戏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象征性游戏是儿童游戏的高峰。
众所周知,婴幼儿的思维方式是由感觉运动思维逐渐转向具体形象思维的。根据皮亚杰的游戏理论,游戏可以分为四类: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规则性游戏和结构性游戏。
1、练习性游戏:一般出现在一岁半以前,是以娱乐为目的,这个时候宝宝的思维还处于感觉运动阶段。也就是说此时宝宝所做的一些游戏,都是单纯的在重复,获得最初的游戏乐趣。像是推到积木、或者反复揉搓一团纸。
2、象征性游戏:宝宝在一岁半以后,思维逐渐开始转向具体形象,这个转变对于孩子来说是一次巨大的飞跃。此时你会发现孩子开始进行一些“假装”性质的游戏,比如假装打 *** ,假装吃饭等行为。
3、规则性游戏和结构性游戏:7岁以后,孩子开始出现运算型思维,游戏就开始向规则性和结构性转变。这时候桌游、复杂的积木都会成为他们游戏的内容。
那么文章开头乐于模仿的可可,所处的象征性游戏阶段,又有什么特点呢?
关于象征性游戏
《学前教育学》一书提到:象征性游戏,又称为符号游戏,是儿童通过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反应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形式。
当你发现宝宝开始把象征性符号和实际物体联系在一起,并能在实物和象征性物体之间自由转换的时候,说明他开始进入象征性游戏的阶段了。
A、出现的原因
在内在驱动力的影响下,孩子会去寻找一种让自己更为放松和更加富有权利的游戏。而在象征性游戏中,孩子对所有的物品都具备百分之百的主宰权利。比如在真实的生活中,我们担心孩子安全,就会把剪刀、小刀等锋利的物品束之高阁。而孩子就会在游戏中变身为超级厨师主宰厨房的一切。
B、游戏表现形式
1、 以物代物或者以人代人。比如把积木当做水果,或者把小玩偶当做家人。这是最早的象征性表现。
2、 外形和用途完全不同的物品来代替游戏品。这时孩子开始进入较为高级的游戏阶段,比如会用碎纸屑来代替饼干,就是较高的象征性思维表现形式。
C、 无实物代替
他会假装手里有东西来进行游戏。并且根据孩子的身体发展,他也会做出更多复杂的动作。从最初简单的拿取,发展到一系列的游戏程序。比如会预设有一只小羊饿了,然后假装拿着锅做饭,添加调味品,再倒入碗中,拿给小羊吃。
D、这不是“过家家”的游戏
我并不认为孩子所进行的象征性游戏是“过家家”,因为“过家家”是需要有一定的规则性。但在象征性游戏的阶段,却不存在明显的规则性。它就是孩子的一个小世界,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他自己是完全的主人。所有被禁止不能触碰的东西,都会处于他的控制之下。
而且宝宝常常是自己一个人玩,即使有同伴,也是各玩各的,并没有协作关系。这也是象征性游戏的主要表现,是平行游戏的表现。
象征性游戏的意义
实验结果表明,经常玩象征性游戏的孩子在认知发展、语言技能及创造性的表现上都比很少玩的孩子更好。
在玩象征性游戏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发现孩子是在一个人自言自语,甚至有的孩子能玩上很长时间,并不需要家人的陪伴。有的宝妈会怀疑娃是不是自闭了?为什么不和别人沟通呢?要知道在这个时候,孩子非但不是自闭,还对孩子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
1、 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
随着孩子对象征性游戏的把控能力,他的游戏内容会越来越丰富,情节也更复杂。我记得哥哥在四岁左右的时候,他有时候会把他喜欢的玩具堆满茶几。然后堆一个城堡出来,在他“自言自语”的过程中,我能听到他说“长颈鹿,这是你的家,你喜欢这个楼梯吗?那我帮你换一个吧”之类相似的委婉宽容的话语。他对连词的使用,比如“但是”“因为”等词汇也是在此时学会运用的。
2、 增进孩子情绪调节的能力
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会给自己提供一个表达情绪的机会。而在游戏情绪的转折中,能够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消极情绪,以及去学着如何把不好的情绪转化为良好的情绪。
有的孩子还会把自己在现实中接受到的情绪,反应在游戏当中。比如因为被父母训斥而心情不佳,等他做象征性游戏的时候,就会逐渐调整自己的情绪。
3、 想象能力的发展
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可以进行象征性游戏的第一要素就是孩子具备了一定的想象能力,思维在进一步的发展。而在玩象征性游戏的时候,需要孩子把物品想象成不同的存在。想象力越发达,在象征性游戏中的创意越多。
4、 认知能力的提高
在游戏中,孩子需要把现实物体和虚拟的物体结合起来,但又需要有区分。这个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本我”、“超我”和“自我”是一致的。“本我”想做的无法完成,因此有了“超我”,而在游戏的过程中,“本我”就会超过“超我”,进而发现了“自我”。
5、 爱的能力
在象征性游戏中,自然会有虚拟的生命存在。而我们通常会发现,孩子构造出来的“小猫”“小狗”“小熊”等小动物都在孩子的全方位保护之下。他对它们是极其的爱护,也会把在日常生活中接收到的爱分享给它们。学会爱,懂得爱,分享爱,让孩子成为一个善良友爱的人,不也是我们的期望吗?
枕边育儿寄语:
虽然孩子在玩象征性游戏的时候,并不需要父母的陪伴。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听之任之,也需要在恰当的时候给予孩子一定的帮助和引导,这是拔高孩子智商和情商很好的机会。
【本文图片均来源网络,侵立删】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往期回顾:
AI时代的育儿反思:家长眼中的“缺点”,正是孩子立足未来的武器
“丧偶式教育”VS“诈尸式教育”,让宝妈很受伤,孩子更难过
孩子多大送兴趣班最好?育儿专家:不同年龄选择有差异,别太心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