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苏里蝮的简单介绍
1、 蛇泡酒引发了事端
我国关于蛇入药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该书将蛇的药用价值概括为除痰祛湿、补中益气、活血驱风。明朝名著《本草纲目》则对蛇入药的用途、 *** 做了进一步描述。民间为强身健体把蛇入药逐渐演化为了蛇泡酒,而且在上千年的泡制、饮用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体系,对如何选酒、泡制顺序等都有细致要求。
然而近年来蛇酒泡制过程中意外频发,泡酒人轻则头晕、四肢无力;重则全身瘫痪、心力衰竭,甚至停止呼吸。加之媒体报道、网络传播把这种民间“低调技法”多次被推向了热搜。
蛇泡酒第一次引起热议是2001年,前一年广东农户把一条捕获的眼镜蛇泡在自家酿制的米酒坛子里,等到中秋节特意开封品尝。把坛盖取下低头看酒时,在酒坛里呆了12个月的眼镜蛇顺着坛口蹿了出来,朝着农户的脖子狠狠咬了一口,结果农户因抢救无效死亡。
蛇酒Snake liquor
2013年蛇酒中的蛇伤人事件再次引起了媒体的关注,黑龙江王女士有多年泡蛇酒的经验,这一次购买了一条“土球子”泡在了常用的酒缸里:土球子学名是乌苏里蝮,主要分布在东三省、俄罗斯、朝鲜半岛低温区域,全长15-70公分、体型细小且有剧毒。王女士平常通过酒缸下方的龙头开关取酒、饮用。
大约3个月后发现酒缸里的酒少了许多,添酒时王女士用手指摆弄了一下土球子,谁知土球子突然转头一口咬在了王女士的手指上。王女士急忙赶到医院,因伤口浅、救治时间早,没过多久便康复了。但要是救治不及时,后果不堪设想。
2、蛇酒的潜在危险
那么问题来了,蛇酒中的蛇为何没有死掉呢?为什么还有部分人因喝蛇酒而中毒呢?
农户蛇酒里的蛇没有死掉是多重因素下的偶然结果,事实上绝大多数的蛇会死得透透的。蛇是冷血变温动物,冬天它们跑到洞穴、树洞、岩石缝隙里过冬,即常说的冬眠。为获取热量,蛇喜欢十几条、上百条蜷缩在一起。
同时它们的心跳、呼吸频率都会大幅降低,包括整个机体的新陈代谢也是缓慢进行,以此抵抗冬季恶劣的环境。通过这种 *** ,蛇不吃、不喝能存活80多天,最高超过100天;中途要是有机会喝水,还能再活50天。当然要是遇到巨蟒,它们饱餐一次最高能存活2年之久,但用于泡酒显然不成。
蛇被置入酒缸后,面对的恶劣环境堪比冷冬,蛇为活命会把身体调至“类冬眠”状态,以减少对氧气、食物的需求。需要指出的是,蛇是游泳的高手,而密封的酒坛上方一般留有空隙,蛇趁机把头露出 “苟延残喘”地活着。
另外泡蛇酒不是每个人都技术娴熟,有的泡酒人压根没有接触过,各种细节把控可能存在偏差。比如酒坛密封度不够,空气顺着坛沿渗入;中途添酒时,势必要取下坛盖,过于频繁也就意味着空气不断融入。更关键的是,坛子上方留出的空间过多,完全没淹没蛇的口鼻。
综上所述各种巧合因素配合下,一年半载后蛇竟奇迹般活着。当开盖取酒时恰碰到蛇苏醒过来,蛇误以为要伤害它,拼死反抗也就成了必然。
喝蛇酒到底安全与否一直备受争议,有的人连续30/40年喝蛇酒,身体硬朗、吃嘛嘛香;有的人蛇酒后,第二天头晕目眩“被迫”送往医院打点滴。同样是喝药酒,为何差距这么大?
目前,我国民间流传的泡蛇酒主要有两个 *** :一是将蛇用水清洗干净后直接放入酒缸,为避免 *** 到蛇,通常先放蛇、再倒酒。部分人追求蛇的原汁原味,把捕获的野蛇直接浸泡在酒缸,却不知它的皮肤沾染了大量细菌、病毒危险更大;二是先把蛇杀死,开膛取出内脏后将蛇肉洗净,蒸熟后再泡酒。
泡蛇酒的蛇既可以是毒蛇,如银环蛇、金环蛇、眼镜蛇等,也可是类似赤练蛇的无毒蛇,问题常出现在毒蛇身上。毒蛇毒素是一个矛盾般的存在,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是黄金的数十倍;但被毒蛇叮咬后,毒素渗入血液快速遍布全身,导致人的呼吸不畅、紧促,肾脏衰减,威胁人的生命。
3、那么被毒蛇浸泡后的蛇酒还能饮用吗?
蛇毒本质上是一种蛋白质活性酶,一般而言失去活性的蛋白酶意味着化学性质、物理结构已经改变,毒性会消失。实践中将其加热煮沸至100℃、使用强氧化物质都有机会使其失去活性。
高度酒中含有大量乙醇,乙醇是良好的溶剂且穿透性强,可轻松进入生成毒素的细胞中,将里面有机物物质溶解出来。研究发现,部分毒素中的活性酶在含40%的米酒中会逐渐失去活性,也就是说毒素已变性分解,失去了毒性,自然没了破坏力。
不过蛇酒中的酒含量和蛇毒含量并不是每次都匹配,或多或少会残留部分毒素。如果喝酒人的口腔或消化道有伤口,很容易渗入毒素引发各种健康问题。
除此之外,也不是每个人都适合饮用蛇酒。蛇酒除了蛇毒外,还可能掺杂了各种细菌、病毒,对免疫力低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而且蛇酒和普通酒相比,味道、气味都已改变,像孕妇、过敏者、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不建议饮用。
四川乡场上卖蛇酒除风湿的药地摊
自蛇泡酒诞生之日起已有上千年历史,古人流传的许多看法、观点和现在并不相同,而现代科学也并没有完全证实古人的观点是错误的,到底如何还需验证。但不管泡蛇酒,还是饮用蛇酒,应保持足够的重视及警惕。
原创: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