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运用了什么描写(商鞅变法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段)
大家好,今天来给大家分享商鞅变法运用了什么描写的相关知识,通过是也会对商鞅变法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段相关问题来为大家分享,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的话,希望大家别忘了关注下本站哈,接下来我们现在开始吧!
七年级历史之商鞅变法
1、①铁器和农耕的推广,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②秦孝公深感落后挨打,决心改革商鞅变法。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内容:①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②重农抑商。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徭役,禁止弃农经商。
2、商鞅变法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始于前359年,主要内容:(1)、编制户口,定“连坐”之法。(2)、推行小家庭政策。(3)、重农抑商。(4)、奖励军功,严惩私斗。(5)、制定十二级爵。第二次始于前350年,主要内容:(1)、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2)、以县为进方行政单。
3、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如今传世之“商鞅量”,上有铭文记有秦孝公 “十八年”“大良造鞅”监造,“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从“商鞅量”中得知,商鞅规定的1标准尺约合今0.23公尺,1标准升约合今 0.2公升。
4、背景:商鞅变法时间: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秦国在战国初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山东齐、楚、燕、赵、魏、韩这六个大国。其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都比山东各国晚了很久。如鲁国“初税亩”是在公元前594年,秦国的“初租禾”是在公元前408年,落后186年。
5、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主要讲了:经济方面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政治方面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改革户籍制度和连坐法、推行县制、制定法律。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经济和军队战斗力都得到很大的提高。
6、提出合乎秦国国情,顺应民意(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措施。而执行起来又非常坚决,因此变法能够成功。③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秦孝公信任、重用商鞅,也是商鞅变法成功的重要条件。由于以上原因,商鞅变法获得了成功。
商鞅郑重地对大家说运用了什么描写
1、语言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独白是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重要手段。对话可以是两个人的对话,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相互交谈。描写人物的语言,不但要求做到个性化,而且还要体现出人物说话的艺术性。
2、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商鞅受权变法。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商鞅对于变法的准备工作,南门立木的重要性。第三部分(第4-14自然段)写商鞅南门立木取信于民的故事。第四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写商鞅“南门立木”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3、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
4、这时,商鞅郑重地对大家说:“为了使咱们的国家强大起来,我受大王的委任,负责推行新法。今后,凡是按新法办事的,都有重赏,就像这位扛大木柱的人一样。可是,要是谁胆敢违抗法令,我定斩不饶!”说完,他便叫人把新的法令条文挂了出来。商鞅“立木取信”一事在全国上下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5、商鞅对大家说了,谁要是胆敢违抗法令,他就定斩不饶。
6、【要引导学生了解商鞅要在秦国实行变法遇到了哪些苦难,他为什么要在南门立木。抓住商鞅在南门立木时出示两个告示及人们看告示后的议论,了解人们对商鞅南门木的看法。引导学生抓住“商鞅立即大声宣布”和“郑重地对大家说”的具体内容,理解商鞅言而有信、说到做到、严格执法的精神和意志。
赞美商鞅变法的诗句
宋代王安石有诗《商鞅》: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非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法古无过商鞅变法,循礼无邪。” 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而他死于自己制定的法律下,也是以生命维护了变法的尊严。1000多年后,又一位力排众议,走在时代风口浪尖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月色朦胧、清风拂面的夜晚,在隐隐半山掩映的书斋中,面对商君一生事迹,泪湿衣衫,挥笔写下诗句: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商鞅》宋: 王安石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表达了对于商鞅变法成功的总结,和对于商鞅这个历史人物的肯定。王安石认为诚信不仅是治民之要,也是法律的价值所在。
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