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地下水的分类依据「地下水分类的原则是什么?地下水有哪些类型?」

2022年06月04日 09:50:12 生活 45 投稿:魅文字

大家好,小编来为大家解答地下水的分类依据这个问题,地下水分类的原则是什么?地下水有哪些类型?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地下水系统划分的主要依据及边界确定

一、地下水系统分区的主要依据及边界确定

(一)划分依据

1.大地构造

我国大地构造的宏观格架可概括为:“三横,两竖,两个三角”。“三横”指天山—燕山、昆仑山—秦岭—大别山和南岭3条基本做东西向展布的褶皱带;“两竖”指贺兰山—龙门山和太行山—雪峰山两条地形梯级带;“两个三角”指的是阿尔金-祁连山与松潘-甘孜两个地区,它们都以东昆仑—秦岭为底线而顶点分别指向北和南。这个宏观格架构成了中国大陆的大地构造单元的结合带,在宏观格架之间主要分布着华北地台、扬子地台、塔里木地台和天山-兴安地槽褶皱区,昆仑-秦岭地槽褶皱区,滇藏地槽褶皱区,喜马拉雅褶皱区,华南褶皱区以及台湾褶皱系(图1-3-1)。

大地构造对区域地下水循环具有重要的控 *** 用,不同构造单元常形成独立的地下水系统分区。譬如华北地台,北以阴山北缘深断裂与天山-兴安地槽褶皱区为界,南以秦岭北缘深断裂、确山-肥城深断裂与昆仑-秦岭地槽褶皱区分开,西界为贺兰山冲断带,东南以郯庐断裂、嘉川-响水断裂与扬子地台相隔,形成一个独立区域。由于周边都是深大断裂或褶皱带,区内地下水系统与外界不能产生水量和水质交换,形成一个独立的循环体系。此外,我国大地构造对区域地下水循环控 *** 用通过其控制地貌、气候和地表水系来体现,大地构造所表现的特征是决定各个地区不同自然地理条件的重要因素。秦岭为中国南北的分界,贺兰山为西北半干旱气候与干旱气候的分界,南岭是中国华中与华南的天然分界,也是长江与珠江的分水岭;抬升的喜马拉雅带构成的青藏高原,形成独立的自然区域。由构造控 *** 用形成的独立的地貌单元、气候分带以及地表水流域对区域地下水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地下水系统分区时,要充分考虑宏观构造格局(一级构造单元)对区域地下水循环的影响,参照宏观的构造单元进行划分。

2.宏观地貌单元

宏观的地貌格局,是指大的地貌单元,即大型的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在平面上的排列组合形式与垂向上的高低起伏形态,它们直接受大地构造的控制,是构造的外在表现形式。我国宏观地貌格局主要由3个阶梯组成。青藏高原是最高一级阶梯,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喀喇昆仑山脉耸立于高原的西南边缘,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与祁连山脉构成高原北界;青藏高原的外缘至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是第二级阶梯,它包含有若干个大、中型高原和盆地,主要有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四川盆地等;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东为第三阶梯,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主要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东南丘陵、辽东丘陵和长白山地等。

宏观地貌格局对区域地下水循环具有明显的控 *** 用,不同地貌单元常形成不同的地下水系统分区。宏观上来看,我国大型的高原、丘陵、盆地和平原之间,通常以高大山脉相连接,如青藏高原区与西北内陆盆地之间为昆仑山脉;西北内陆盆地与黄土高原之间为贺兰山脉;华中丘陵区与西北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之间为秦岭山脉;东北平原与蒙北高原之间为大兴安岭(图1-3-2)。这些高大山脉常构成区域上气候分界线或地表、地下分水岭。由于山体的阻挡,不同地貌单元之间基本上不能通过边界产生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山脉两侧不同地貌单元中的地下水形成各自独立的循环体系,自成一体;划分地下水系统分区时,要充分考虑宏观地貌单元的特征,它是划分地下水系统区的一个主要依据。

3.气候分带

我国气候条件复杂,宏观上看,主要跨三个气候大区,即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东部季风区从黑龙江省北部一直到南海诸岛,年内受冬夏季风的交替影响,气候具明显的季节 变化,降水主要集中在下半年,降雨量较大。西北干旱区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30%,主要特点是降水稀少,夏季炎热,蒸发强烈,冬季严寒,本区多为荒漠和草原。青藏高寒区由于本身高耸的地形决定了本地区具有温度低、气温年差小,太阳辐射以及垂直分布现象显著等特点。在上述大区的背景下,根据南北温度的差异可划分出不同的气候分带,主要有:华南亚热带湿润区;华中亚热带湿润区;华北暖温带亚湿润区;东北中温带湿润区、亚湿润区;蒙北高原中温带亚干旱区;西北中温带亚干旱区、干旱区、极干旱区;青藏高原寒带亚湿润区、干旱区以及亚寒带干旱区(图1-3-3)。

不同气候分带内常形成不同的地下水系统分区。气候条件对地下水系统的输入和输出有着很重要控 *** 用,不同气候分带内,由于降雨和蒸发的差别,区域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方式以及补给、排泄量都有很大的差异,地下水的循环特征各不相同。比如西北干旱区和华北平原由于气候条件相差很大,区域地下水的补排方式也有很大差异,西北干旱区降水稀少,地下水补给主要来源于山区的冰川、冰雪融水,地下水运移特征是由四周中高山向盆地中央汇集,主要通过蒸发排泄;华北平原属于暖温带亚湿润区,降水相对丰富,地下水补给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地下水排泄方式主要是人工开采和侧向径流。划分地下水系统区时,气候分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不同气候分带,地下水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常存在很大的差别。

图1-3-1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与沉积盆地分布略图(刘和甫等,1996,地球科学,VOL21.N04)

图1-3-2 中国地貌图据中国自然地理图集, 1989; 审图号GS (2009) 1582号

图1-3-3 中国气候区划图据中国自然地理图集. 1989; 审图号GS (2009) 1582

4.一级地表水系

按照河川径流的循环形式,我国河流流域可分为注入海洋的外流流域和流入封闭的湖沼或消失于沙漠,不与海洋沟通的内流流域。划分我国内外流域的主要分水界为北起大兴安岭西麓,经内蒙古高原南缘、阴山、贺兰山、祁连山、日月山、巴颜喀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和冈底斯山,向西直抵国界,这一分界线以东,除鄂尔多斯黄土高原、松嫩平原和雅鲁藏布江南侧有小面积的内陆区外,全属外流流域,主要包括: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海河流域、东南诸河流域、西南诸河流域以及黑龙江等一级地表水流域。分界线以西地区中,除额尔齐斯河外,全属内流流域,主要由内蒙古、甘新、柴达木、藏北等内陆流域组成(图1-3-4)。

一级地表水系如黄河、长江,与地下水的关系极为密切,既可以构成地下水的补给基准,也可以形成地下水的排泄基准,对区域地下水循环尤其是对区域地下水系统的输入和输出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此外,一级地表水流域之间常以高大山脉形成地表分水岭,如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之间以秦岭为界。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以南岭为分水岭,黄河流域与西北内陆流域以贺兰山为界,西南诸河流域与西北内陆流域以冈底斯山和唐古拉山为界。这些地表分水岭常常也构成了地下分水岭,山脉两侧的地下水基本上不发生水量和水质的交换,形成一个独自系统区,有各自独立区域循环体系。一级地表水流域的分布范围常常与地下水系统区的范围重合,比如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因此划分地下水系统时要充分突出一级地表水系的特征,要以一级地表水系形成的流域作为重要的分区依据。

5.海洋

海洋是地下水的最终排泄点,因此划分地下水系统分区时要充分考虑海陆边界。我国珠江三角洲、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黄淮海平原东部等临海地区,划分地下水系统区时要充分考虑海洋对地下水循环的影响,以海岸线作为分区边界。

实际划分时,既要全面考虑上述5个因素,又要有所侧重。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认真的研究分析,找出对该地区影响最大的1~2个因素,作为分区的主要依据,其他因素作为分区的辅助依据,综合考虑进行划分。

(二)边界确定

1)区域地质构造边界;

2)宏观地貌单元界线;

3)气候带分界线;

4)一级地表水系形成的地表分水岭;

5)国界线:是地下水系统区划分的唯一人工边界;

6)海岸线。

二、一级地下水系统划分主要依据及边界确定

(一)划分依据

地下水系统分区内包含若干个规模相当的盆地或一级流域,每个盆地或流域内都有各自独立、完整的水循环体系,与相邻盆地或流域之间没有物质和能量交换,具有独立性,可划分为若干个一级地下水系统。一级地下水系统主要受构造、地貌以及一级地表水系的控制,依据盆地分水岭或地表水流域分水岭划分,其中西北内陆地区主要依据一级盆地周边分水岭划分;黄河中游地区四周为山地,黄河及其支流为区域地下水排泄基准,主要依据四周山地分水岭划分;华北地区主要依据西、北、南三侧山地向渤海湾、黄海的区域水流系统特征划分;东北地区主要依据一级地表水流域分水岭(松嫩盆地为二级流域),同时充分考虑地貌条件划分。

图1 - 3 - 4 中国水系图据中国水文志, 1997; 审图号GS (2009) 1582

主要遵循如下原则:

1) 一级地下水系统之间不通过边界产生物质和能量交换。

2) 一级地下水系统内部具有独立完整的区域水循环体系。

3) 依据区域水流系统划分。西北地区主要以整个盆地从周边山区到盆地排泄区的区域水流系统划分; 黄河中游地区以四周山地到黄河及其支流排泄基准的区域水流系统划分; 华北地区主要以西、北、南三侧山区到平原区排泄基准的区域水流系统划分; 东北地区主要以一、二级地表流域内山区到平原区排泄基准的区域水流系统划分。

4) 一级地下水系统内水文地质条件、水动力特征、水化学特征符合区域水循环基本规律。

5) 要位于同一构造单元、同一气候单元内。

6) 以盆地或一级流域为划分的基本单元,主要依据一级盆地分水岭边界或一级流域分水岭来划分地下水系统。

( 二) 边界确定

一级地下水系统是在地下水系统分区基础上继续划分的结果,所有地下水系统分区的界线都构成一级地下水系统的边界。一级地下水系统在地下水系统分区边界的基础上,重点考虑如下几种边界类型:

1) 构造边界;

2) 地貌边界;

3) 地表、地下分水岭;

4) 国界及海岸线。

三、二级地下水系统划分主要依据及边界确定

( 一) 划分依据

受次一级地形地貌和地表水系的影响,一级地下水系统内部可包含着若干规模相当的次级盆地或次级流域,它们与邻近的次级盆地或流域之间没有或只有少量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地下水循环和演化具有相对具独立,各具特点。因而,可在一级地下水系统的基础上,划分出若干个二级地下水系统。在一级地下水系统划分的基础上,二级地下水系统的划分主要遵循如下原则:

1) 具有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区域地下水循环演化体系。

2) 依据区域水流系统的平面分区特征划分。在一级地下水系统的宏观区域水流系统内,在平面上常常存在一系列区域水流系统的分区,二级地下水系统主要按照区域水流系统的平面分区特征划分。如西北地区每一个大盆地常包含一系列次级盆地,每一个次级盆地都存在从山区到盆地排泄基准的区域水流系统,平面上常形成一系列区域水流系统分区; 东北地区在一级地表流域内常发育一系列的二级地表流域,每一个二级级流域也具有从山区到平原排泄基准的区域水流系统,平面上常形成一系列区域水流系统分区; 华北地区在西、北、南三侧山地向渤海湾、黄海区域水流系统内包含了滦河、海河、淮河一级地表水流域,每一个地表水流域都形成从山区向平原区排泄基准的区域水流系统,平面上形成一系列区域水流系统分区; 黄河中游地区包含若干个盆地,每一个盆地都存在从山区分水岭向黄河及其支流等排泄基准的区域水流系统,平面上形成一系列区域水流系统分区。

3) 与邻近的地下水系统没有或只有少量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4) 充分考虑地貌因素,依据次级盆地的范围来划分地下水系统。

5) 充分考虑一、二级地表水流域的边界,依据一、二级流域的范围来划分地下水系统。其中华北地区主要依照一级地表流域分水岭,东北地区主要依照二级地表流域分水岭。

( 二) 边界确定

二级地下水系统在一级地下水系统边界的基础上,重点考虑了一级地下水系统内部的这几种边界类型:

1) 地表水分水岭;

2) 地下水分水岭。

四、三级地下水系统划分主要依据及边界确定

( 一) 划分依据

受更次一级地形地貌和地表水系的影响,二级地下水系统内部可包含着若干规模相当的更次一级盆地或流域,它们与邻近的地下水系统有少量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地下水循环和演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可在二级地下水系统的基础上,划分出若干个三级地下水系统。在二级地下水系统划分的基础上,三级地下水系统的划分主要遵循如下原则:

1) 具有相对完整的次级地下水循环体系 ( 次级水循环) ;

2) 主要依据中间水流系统或区域水流系统在平面上进一步细分来划分;

3) 与邻近的地下水系统只有少量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4) 充分考虑三、四级地表水系的边界,依据三、四级流域的范围来划分地下水系统;

5) 充分考虑地貌因素,依据更次一级盆地的范围来划分地下水系统。

( 二) 边界确定

三级地下水系统在二级地下水系统边界的基础上,重点考虑了二级地下水系统内部的这几种边界类型:

1) 地表水分水岭;

2) 地下水分水岭。

五、四级地下水系统划分主要依据及边界确定

( 一) 划分依据

三级地下水系统内,山区和平原含水介质及地下水补径排条件有很大差异,各具特点。因而,在三级地下水系统划分的基础上,主要依据山区与平原含水介质的不同,可进一步划分若干个四级地下水系统。主要遵循如下原则:

1) 重点考虑含水介质的特征和岩相古地理特征,同一地下水系统要具有独立的含水层体系;

2) 主要依据局部水流系统划分;

3) 同一地下水系统要具有相对完整的补径排体系;

4) 同一地下水系统要具有统一的渗流场和化学场。

( 二) 边界确定

所有三级地下水系统的界线都构成四级地下水系统的边界。四级地下水系统在三级地下水系统边界的基础上,重点考虑岩相古地理边界,以山区与平原的构造或岩相界线划分地下水系统。

六、五级地下水系统划分主要依据及边界确定

( 一) 划分依据

在四级地下水系统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调查、研究目的 ( 如水资源评价、合理开发利用研究、地下水功能评价等) ,依据地下水系统的边界类型,将四级地下水系统进一步划分成若干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五级地下水系统。五级地下水系统的划分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划分目的具有统一性和单一性。五级地下水系统的划分是为某一明确的调查、研究目的服务的,因此五级地下水系统的划分应符合 “项目”的调查、研究目的;

2) 具有统一的水动力场、水化学场,便于分析总结地下水资源的成因和演化规律,易于建立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3) 在时空分布上,应考虑地下水系统的层次性和时变性,如考虑局部地下水流场和区域地下水流场的关系;

4) 五级地下水系统边界条件应尽量简单可控。

( 二) 边界确定

应根据具体的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将地下水系统的边界归纳处理成图 1-3-5 所示的几种边界类型情况。

图 1-3-5 地下水系统边界类型示意

1. 地表水体

1) 定水头边界。地表水与含水层有密切的水力联系,经动态观测证明有统一水位,地表水对含水层有无限的补给能力,降落漏斗不可能超越此边界线时,地表水体就可以确定为定水头补给边界。如果只是季节 性的河流,只能在有水期间定为定水头边界。如果只有某段河水与地下水有密切水力联系,则只将这一段确定为定水头边界。

2) 定流量边界。地表水与地下水没有密切水力联系或河床渗透阻力较大时,仅仅是垂直入渗补给地下水,则应作为二类定流量补给边界。

2. 断层接触边界

1) 隔水边界。如果断层本身不透水,或断层的另一盘是隔水层,则构成隔水边界。

2) 流量边界。如果断裂带本身是导水的,计算区内为富含水层,区外为弱含水层时,则形成流量边界。

3) 定水头边界。如果断裂带本身是导水的,计算区内为导水性较弱的含水层,而区外为强导水的含水层时 ( 这种情况,供水中少有,多出现在矿床疏干时) ,则可以定为定水头补给边界。

3. 岩体或岩层接触边界

岩体或岩层接触边界,一般多属于隔水边界或流量边界。凡是流量边界,应测得边界处岩石的导水系数及边界内外的水头差,算出水力坡度,计算出补给量或流出量。

4. 地下水的天然分水岭

地下水的天然分水岭,可以作为隔水边界,但应考虑开采后是否会移动位置。

5. 构造分水岭

由于构造,如褶皱、断层、单斜含水层等,使得地下水的补给区边界与地表分水岭或地下水的排泄区边界与地下水系统内地表水体不一致时,应考虑将构造分水岭作为隔水边界。

6. 人为流量边界

除上述情况之外,如果所研究的地下水系统的人类活动对平行或相交于地下水流线的界线影响很小,或这种影响可以通过勘探、调查加以控制,可将其定为人为流量边界。如局部地下水系统、亚区域地下水系统、区域地下水系统之间的界线,如果人类活动影响不到这些界线,可以将它们作为隔水边界。

地下水分类的原则是什么?地下水有哪些类型

地下水的分类

1、按起源不同,可将地下水分为渗入水、凝结水、初生水和埋藏水。

渗入水:降水渗入地下形成渗入水。

凝结水:水汽凝结形成的地下水称为凝结水。当地面的温度低于空气的温度时,空气中的水汽便要进入土壤和岩石的空隙中,在颗粒和岩石表面凝结形成地下水。

初生水:既不是降水渗入,也不是水汽凝结形成的,而是由岩浆中分离出来的气体冷凝形成,这种水是岩浆作用的结果,成为初生水。

埋藏水:与沉积物同时生成或海水渗入到原生沉积物的孔隙中而形成的地下水成为埋藏水。

2、按矿化程度不同,可分为淡水、微咸水、咸水、盐水、卤水。

详见下表:

地下水按矿化度分类表

地下水类型 总矿化度(g/l)

淡 水 1

微 咸 水 1 ~3

咸 水 3 ~10

盐 水 10 ~50

卤 水 50

3、按含水层性质分类,可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孔隙水:疏松岩石孔隙中的水。孔隙水是储存于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及第三系少数胶结不良的沉积物的孔隙中的地下水。沉积物形成时期的沉积环境对于沉积物的特征影响很大,使其空间几何形态、物质成分、粒度以及分选程度等均具有不同的特点。

裂隙水:赋存于坚硬、半坚硬基岩裂隙中的重力水。裂隙水的埋藏和分布具有不均一性和一定的方向性;含水层的形态多种多样;明显受地质构造的因素的控制;水动力条件比较复杂。

岩溶水:赋存于岩溶空隙中的水。水量丰富而分布不均一,在不均一之中又有相对均一的地段;含水系统中多重含水介质并存,既有具统一水位面的含水网络,又具有相对孤立的管道流;既有向排泄区的运动,又有导水通道与蓄水网络之间的互相补排运动;水质水量动态受岩溶发育程度的控制,在强烈发育区,动态变化大,对大气降水或地表水的补给响应快;岩溶水既是赋存于溶孔、溶隙、溶洞中的水,又是改造其赋存环境的动力,不断促进含水空间的演化。

4、按埋藏条件不同,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

上层滞水:埋藏在离地表不深、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的重力水。一般分布不广,呈季节性变化,雨季出现,干旱季节消失,其动态变化与气候、水文因素的变化密切相关。

潜水: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潜水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一般埋藏在第四纪松散沉积物的孔隙及坚硬基岩风化壳的裂隙、溶洞内。

承压水:埋藏并充满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承压水受静水压;补给区与分布区不一致;动态变化不显著;承压水不具有潜水那样的自由水面,所以它的运动方式不是在重力作用下的自由流动,而是在静水压力的作用下,以水交替的形式进行运动。

地下水的分类 ***

1.按地下水的起源和形成,可区分为渗入水、凝结水、埋藏水、原生水和脱出水等;2.按地下水的力学性质可分为结合水、毛细水和重力水;(一)按地下水的贮存埋藏条件分类:1.包气带水(结合水(分吸湿水、薄膜水),毛管水(分毛管悬着水与毛管上升水),重力水(分上层滞水与渗透重力水))2.饱水带水(潜水,承压水(分自流溢水与非自流溢水))(二)按岩土的贮水空隙的差异分类:1.孔隙水 2.裂隙水 3.岩溶水

地下水有哪些类型?

根据埋藏条件,可以把地下水分为包气带水、潜水和承压水。

包气带水。包气带水指潜水面以上包气带中的水,这里有吸着水、薄膜水、毛管水、气态水和暂时存在的重力水。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季节性地存在的水称上层滞水。潜水

潜水。指存在于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面、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它主要由降水和地表水入渗补给。

承压水。承压水是充满于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它承受压力,当上覆的隔水层被凿穿时,水能从钻孔上升或喷出。按含水空隙的类型,地下水又被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

参考资料

爱问知识人.爱问[引用时间2017-12-24]

地下水的分类

根据透水层、含水层和隔水层的不同组合形式,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三大类:即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其中,包气带水中含有土壤水、上层滞水等。根据含水层的空隙性质,地下水可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通过这两种分类的组合,可得出几类具有不同特点、类型的地下水。

1.包气带水

它指处于地表面以下潜水位以上的包气带岩土层中的地下水,主要包括土壤水、上层滞水(图-12)。

图1-2 包气带及饱水带示意图

(1)土壤水

它指埋藏于包气带土层中的水,主要靠大气降水及毛细水补给,过量的降水补给可垂直入渗到潜水含水层直接转化为潜水等。

(2)上层滞水

它指位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的重力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受季节及气候影响较大,水量一般较小(图-13a)。

图1-3 潜水、承压水及上层滞水示意图

包气带水的主要特征是受气候控制,季节性明显,雨季水量多,旱季水量少,甚至干涸。包气带水对农业生产有很大意义,对工程建筑仅有一定的影响。

2.潜水

它指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层连续、稳定的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一般存在于第四系松散堆积物的孔隙中,形成孔隙潜水,也可以充填于基岩的裂隙和溶洞中,形成裂隙潜水和岩溶潜水(图-13b)。

潜水的主要特征如下:

1)潜水面以上无连续、稳定的隔水层存在。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可直接渗入补给,是潜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因此,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潜水的分布区与潜水的补给区是一致的,因而某些气象水文要素的变化能很快影响潜水的变化,所以,潜水的水质也易于受到污染。

2)潜水由水位较高处向水位较低处渗流。在山脊地带的潜水位最高处可形成潜水分水岭,自此处潜水流向不同的方向。潜水面的形状是因时因地而异的,它受地形、地质、气象水文等自然因素控制,并常与地形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一般地面坡度越大,潜水面的坡度也越大,但潜水面坡度常小于当地的地面坡度。

3.承压水

承压水是指充满在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具有承压性质的地下水(图-13c)。

由于隔水顶板的存在,承压水能明显地分出补给区、承压区和排泄区三部分。补给区大多是含水层出露于地表的部分,比承压区和排泄区的位置要高;承压区是隔水顶板以下、被水充满的含水层部分;排泄区为承压水流出地表或流向潜水的地段。

承压水的动态比较稳定,受气候影响较小,水质不易受地面污染。

在存在承压水的情况下,基坑开挖过程中,如果基底下部水头压力较高,基底至承压水面的压覆土层较薄,则有可能引起基坑突涌,破坏坑底的稳定性。

地下水分为哪几种类型?

地下水是贮存于地层空隙,包括岩石孔隙、裂隙和溶洞之中的水。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水量稳定,水质好,是农业灌溉、工矿和城市的重要水源之一。但在一定条件下,地下水的变化也会引起沼泽化、盐渍化、滑坡、地面沉降等不利自然现象。

根据地下埋藏条件的不同,地下水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自流水三大类。

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

Standards of classification for groundwater resource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15218—94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4-09-24发布;1995-08-01实施。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的原则以及类别和级别的名称、定义、划分条件、用途和代号。

1.2 本标准适用于地下水资源各个勘查阶段,是各个勘查阶段设计书编制、工作部署 、地下水资源量计算、报告编写的重要依据,也是地下水资源量审批、统计;水源地立项、设计,制定地下水开采计划、规划的重要依据。

2 引用标准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8170 数值修约规则

GB 13908 固体矿产地质勘探规范总则

BGJ 27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3 总则

3.1 为了适应地下水资源勘查设计、报告编写、审批、统计,水源地立项、设计,国民经济计划、规划以及水资源开采分配等方面对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的需要,特制定本标准。

3.2 制定本分类分级的原则是:根据地下水资源的特点,同时考虑我国目前地下水开采技术经济及环境方面的可行性;不同级别地下水资源用途的差异性;与勘查阶段和工程设计阶段的对应性;与其他矿产资源分类分级的一致性;实际应用的可操作性;与我国过去分类分级的继承性;与国际分类分级的可比性。

3.3 根据我国当前开采地下水的技术经济条件和现行法规的规定,并考虑远景发展的需要与可能,将地下水资源分为两类:能利用的地下水资源和尚难利用的地下水资源。

允许开采资源与能利用的地下水资源是同义词。允许开采量是允许开采资源量的简称。

3.4 根据勘查研究程度的不同,允许开采量划分为5级,分别用大写的英文 A,B,C,D,E 5个字符代表;尚难利用的资源可分为3级,分别用英文字符Cd,Dd,Ed代表。

其中,A,B,C,Cd属探明资源量,D,Dd属推断资源量,E,Ed属预测资源量。

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如表1所示。

表1 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表

3.5 地下水资源的级别与勘查阶段基本对应。

水源地扩建勘探报告,主要提交A级允许开采量,也可提交部分B级允许开采量。

水源地勘探报告,主要提交B级允许开采量,也可提交部分A级、C级允许开采量。

水源地详查报告或区域水文地质详查报告,主要提交C级允许开采量,也可提交部分D级允许开采量及Cd,Dd级尚难利用的地下水资源量。

水源地普查报告或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可以提交不同类别的D,E级地下水资源量。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可以提交不同类别的E级地下水资源量。

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报告,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汇总和提交A,B,C,D,E各种级别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和尚难利用的资源量。

3.6 允许开采量是各种勘查和评价报告的主要成果。供水资源分配、水源地建设立项、设计和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利用的A,B,C级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及其勘查、评价报告,应依法进行审批。

3.7 在同一个水文地质单元内,如包含几个具有水力联系或补给关系的水源地,则各个水源地允许开采量之和,不得大于该单元的允许开采量。

3.8 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根据经济建设和需要和地下水勘查、开发利用程度的提高,可每5~10年开展一次。各种类别和级别的地下水资源量,以最后审批的为准。

3.9 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和资源量的单位以万m3/d、亿m3/a 计。泉水(包括地下暗河,下同)允许开采量和资源量的单位也可以用m3/s计。

3.10 根据原始测试数据的精度,计算的水文地质参数及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和尚难利用的资源量,修约成3位或2位有效位数。

4 地下水资源分类

4.1 地下水资源划分为允许开采资源和尚难利用的资源两类。

4.2 允许开采资源是具有现实经济意义的地下水资源。即通过技术经济合理的取水构筑物,在整个开采期内出水量不会减少,动水位不超过设计要求,水质和水温变化在允许范围内,不影响已建水源地正常开采,不发生危害性的环境地质问题并符合现行法规规定的前提下,从水文地质单元或水源地范围内能够取得的地下水资源。

4.3 尚难利用的资源是具有潜在经济意义的地下水资源。指在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在一个地区开采地下水,将在技术、经济、环境或法规方面出现难以克服的问题和限制,目前难以得用的地下水资源。

这些问题有:地下水的补给资源和储存资源有限,在整个开采期出水量得不到保证;宜井区或水源地位置偏远,输水工程耗资过大;含水层埋藏过深,施工水井工程耗资过高;含水层导水性极不均匀,施工水井的成功率过低;地下水水位埋藏过深,提水困难或不经济;含水层的导水性过差,单井的出水量过小;地下水的水质或水温不符合要求;新建水源地将对原有水源地采水量或泉水流量产生过大的削减;地下水开采后,将会产生危害性的环境地质问题;建设取水构筑物,在地质或法规方面存在着难以克服的问题或限制等。

存在上述一个或一个以上问题的C,D,E级地下水资源量,即属Cd,Dd,Ed级尚难利用的资源量。

5 地下水资源量分级

5.1 地下水资源量的分级,应按以下4 项内容进行分析和确定:勘查阶段;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地下水资源量研究程度;开采技术经济条件研究程度。勘查研究程度的不同决定了地下水资源量的级别及应用范围。

5.2 A级允许开采量:

5.2.1 勘查阶段:A级允许开采量是水源地扩建勘探报告提交的主要允许开采量,水源地水文地质图的比例尺一般为1:1万或1:2.5万。A级允许开采量也是经多年开采验证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或经济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报告,水文地质图的比例尺依据实际需要确定。

5.2.2 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在水源地勘查和3年以上连续开采及水位、开采量、水质动态观测的基础上,对水均衡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或勘探试验工作。

直接引用泉水水源的水源地(简称泉源水源地),在查明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的基础上,应掌握历年开采量以及30年以上降水观测数据和15年以上泉水流量和水质观测数据。

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宜以水文地质单元为基础,充分搜集分析已有的气象、水文、水文地质资料,采用计量 *** 实测地下水的开采量,研究掌握3年以上地下水连续开采量和动态变化资料。

5.2.3 允许开采量研究程度:根据分散及集中开采水源地连续3年以上开采和动态观测资料,宜以水文地质单元为基础对地下水允许开采量进行系统的多年均衡计算、相关分析和评价,进一步修正完善地下水渗流场的数学模型。在水质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还应建立地下水溶质浓度场的数学模型。

对于泉源水源地,则应根据连续15年以上泉水流量观测数据,进行频谱及频率分析计算,建立泉水流量与多年降水量有关的回归方程或数学表达式,计算不同保证率的允许开采量及其误差。

在水文地质条件难以查明或尚未查明的条件下,连续开采5年以上,动态趋于稳定,采用计量统计的实际开采量,可达到A级允许开采量的精度要求。

5.2.4 开采技术经济条件研究程度:根据分散及集中开采水源地或泉源水源地多年开采的实践以及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对开采过程中出现的环境地质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必要时布置适当的勘探工作,提出水源地改造、扩建、调整开采布局、保护环境和合理开采地下水资源的具体方案和措施。圈定水源地的卫生保护区。对地下水开采的经济条件作出评价。

5.2.5 应用范围:

a)可以作为国民经济年度计划开采分配和管理的依据。

b)可以作为水源地合理开采以及改建、扩建工程设计的依据。

5.3 B级允许开采量:

5.3.1 勘查阶段:B级允许开采量是水源地勘探报告提交的主要允许开采量,水源地水文地质图的比例尺一般为1:1万或1:2.5万。

5.3.2 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对通过详查或已经选定的水源地,进一步布置一些勘探工程和水文地质试验。开展1年以上地下水动态观测。针对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开展专题研究,查明水源地的水文地质和边界条件,宜建立包括完整水文地质单元的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对地下水开采现状进行了详细调查和统计分析工作。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且需水量接近允许开采量的条件下,应进行大流量长时间的群井开采试验,以验证对边界条件的认识和参数的可靠程度。

对于泉源水源地,应查明它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掌握历年开采量并进行10年以上的水量、水质动态观测工作。如果具有30年以上的降水观测数据、具有连续枯水年份泉水流量观测数据或是历史特枯流量资料,则泉水观测系列可以适当减短。

5.3.3 允许开采量研究程度:在查明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和边界条件的基础上,采用带观测孔的单孔抽水试验、地下水动态观测、野外和实验室测试等 *** ,计算地下水流场范围内不同分区的水文地质参数。根据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建立均衡法、数值法等求解的地下水数学模型。宜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适当的 *** ,结合不同的开采方案和枯水年组合系列,对水源地的允许开采量进行计算和对比,预测地下水开采期间地下水水位、水量、水质可能出现的变化。在水质可能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宜建立地下水溶质浓度场的数学模型。根据多年降水量的变化和含水层的调蓄能力,按要求的保证率,评价水源地的允许开采量。

对于泉源水源地,应根据泉水多年流量观测及访问资料,进行频率分析,计算不同保证率的允许开采量。还可根据多年平均降水量和泉水流量观测资料,进行多元回归和系统理论分析计算,建立泉水流量与多年降水量有关的回归方程和数学表达式,预报泉水的允许开采量,评价预报可能出现的误差。

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或需水量明显小于允许开采量的情况下,前者枯水期,后者平水期,群井或单井抽水试验的稳定出水量,可以达到B级允许开采量的精度要求。

5.3.4 开采技术经济条件研究程度;通过模拟试算等 *** ,提出并论证水源地最优的开采方案。预测由于长期开采地下水,水源地影响范围内可能出现的环境地质问题及其出现的地段和严重程度。论证该水源地长期开采对附近水源地、泉水及地表水体的影响。根据钻探及抽水试验资料,确定泉源水源地建立泉室或井采的方案。圈定水源地的卫生保护区。对地下水或泉水开采的经济条件作出评价。

5.3.5 应用范围:

可以作为水源地及其主体工程建设设计的依据。

5.4 C级允许开采量和尚难利用的资源量

5.4.1 勘查阶段:C级允许开采量是水源地详查报告或区域水文地质详查报告提交的主要资源量,水文地质图的比例尺一般分别为1:2.5万和1:5万。

5.4.2 水文地质研究程度:通过水文地质测绘、物探、单孔抽水试验、带观测孔的单孔抽水试验、水质分析、包括枯水期半年以上地下水动态观测等工作,基本查明主要含水层的空间分布、水力联系、导水性、水质特征、边界条件。基本掌握了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对地下水的开发利用现状、规划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了解。

泉源水源地,应初步查明它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掌握历年开采量并开展3年以上的水量、水质动态观测工作。如果有30年以上降水观测数据、具有连续枯水年份泉水流量观测数据或是历史特枯流量资料,则泉水观测系列可以适当减短。

5.4.3 允许开采量及尚难利用的资源量研究程度:在基本查明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和边界条件的基础上,采用带观测孔的单孔抽水试验、地下水动态观测和实验室测试等资料,计算水文地质参数。选择均衡法、解析法、数值法等一种或一种以上适当的 *** ,结合开采方案,对水源地的允许开采量及尚难利用的资源量进行初步的计算。

对于泉源水源地,则应根据它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通过数理统计的 *** ,找出降水量与泉水流量之间的关系,初步确定泉水的允许开采量或尚难利用的资源量。

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或是需水量明显小于允许开采量的情况下,考虑了补给资源、储存资源和允许误差问题,根据群井或单井抽水试验出水量与降深关系曲线适当外推的出水量,可以达到C级允许开采量的精度要求。

5.4.4 开采技术经济条件研究程度:根据水文地质条件、钻探和带观测孔的单孔抽水试验结果,对井深、井径、井数、水泵及井的排列等提出建议。对开采地下水可能出现的环境地质问题进行论证和评价。在经过详查的几个水源地当中,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和用水的需要,确定出值得进一步勘探的水源地。根据钻探、抽水试验或物探资料,提出泉源水源地建立泉室或井采的初步方案。初步圈定水源地的卫生保护区。对地下水或泉水开采的经济条件作出初步评价。

5.4.5 应用范围:

a)可以作为城镇、厂矿供水总体规划或县级农牧业地下水分散开发利用的依据;

b)可以作为水源地及其主体工程可行性研究的依据;

c)可以作为编制水源地勘探设计书的依据;

d)在水文地质条件十分复杂,经过勘探不能确定B级允许开采量的情况下,C级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可以作为试采的依据;

e)在需水量明显小于允许开采量的情况下,C级地下水允许开采量也可以作为水源地建设设计的依据。

5.5 D级允许开采量和尚难利用的资源量:

5.5.1 勘查阶段:D级允许开采量和尚难利用的资源量是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或水源地普查报告提交的主要资源量,水文地质图的比例尺一般分别为1:20万及1:5万。

5.5.2 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在搜集已有的气象、水文、区域地质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水文地质或地质、水文地质综合测绘,初步查明区内主要含水层的埋藏条件、分布规律、富水程度、水质类型、动态规律,圈出宜井区。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利开采地段,进行物探和个别的单孔抽水试验工作。

对可以作为水源地的泉水,初步分析其补给、径流、排泄条件,访问其开采情况及动态变化,取得1年以上丰、枯水季节流量观测和水质分析资料。

5.5.3 允许开采量和尚难利用的资源量研究程度:在初步查明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的基础上,采用物探、单孔抽水试验取得的数据和参数,选用均衡法、解析法等适当的计算 *** ,对区域或水源地的资源量进行概略计算。

对于泉源水源地,则应根据它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多年气象观测资料、流量动态访问资料和1年以上丰、枯季节流量观测结果,确定泉水的允许开采量。

5.5.4 开采技术经济条件研究程度:根据区域和水源地的水文地质条件、物探和单孔抽水试验结果,对地下水开采的技术经济条件和开采地下水可能出现的环境地质问题,作出初步的评价。

5.5.5 应用范围:

a)可以作为省、市、自治区和地、市一级制定农业区划或水利建设、工业布局等规划的依据;

b)可以作为编制区域水文地质详查或水源地详查设计的依据;

c)可以作为水源地及其主体工程初步可行性研究的依据。

5.6 E级允许开采量和尚难利用的资源量:

5.6.1 勘查阶段:E级允许开采量和尚难利用的资源量是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提交的主要资源量,水文地质图的比例尺一般为1:50万。

5.6.2 水文地质研究程度:根据现有的区域自然地理、区域地质和少量的民井资料,利用已有的地质图和航卫片,进行一些的路线调查,对区域的地下水埋藏条件、含水层的分布和导水性有一个概略的推断,圈出宜井区或富水地段。其主要含水层未经管井或钻孔揭示。

可以作为水源地的泉水,具有1次或1次以上的实测流量和水质分析资料。

5.6.3 允许开采量和尚难利用的资源量研究程度:利用经验参数,根据多年的气象、水文资料,结合地质、地貌条件,采用均衡法、比拟法等简易的 *** ,对区域和宜井区的地下水资源量进行概略的估算。

5.6.4 开采技术经济条件研究程度:根据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对地下水开采的技术经济条件和开采地下水可能出现的环境地质问题,作出概略的评价。

5.6.5 应用范围:

a)可以作为全国或大区远景规划、农业区划的依据;

b)可以作为编写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或水源地普查设计的依据。

附录A

本标准要求严格程度用词的说明

(补充件)

对本标准条文中要求严格程度的用词,作如下说明,以便在执行中区别对待。

A.1 表示很严格,没有选择的余地,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

反而词采用“严禁”。

A.2 表示严格,在一般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A.3 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或“可”;

反面词采用“不宜”。

附录B

国内外地下水及矿产资源量分级对比表

(参考件)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资源储量报告编制文件及规范解读

附录C

不同级别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允许误差

(参考件)

根据地下水资源的勘查研究程度,参照不同级别矿产资源量的允许误差,不同级别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允许误差,可以参考如下:

C.1 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误差,其含义是:自然或预期状态下经过验证的实际允许开采量与提交批准的允许开采量之差与提交批准的允许开采量的比值。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资源储量报告编制文件及规范解读

C.2 A级允许开采量的允许误差为±10%;

B级允许开采量的允许误差为±20%;

C级允许开采量的允许误差为±35%;

D级允许开采量的允许误差为±50%;

E级允许开采量的允许误差不作限定。

C.3 计算水源地允许开采量误差时,只计算各含水层允许开采量总的误差,不分别计算各含水层允许开采量的误差;对各含水层水位降深的误差也不作限定。

C.4 稳定程度不同的泉水,根据不同系列长度的流量与降水量观测数据,求出了不同保证程度的回归方程及其误差范围后,可参考C2规定的误差范围确定该泉水允许开采量的级别。

附录D

地下水资源勘查工作类别、阶段及报告名称

(参考件)

D.1 地下水资源勘查工作可以分为3类:

1)区域水文地质勘查:以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和规律为主,以圈定水源地范围和确定允许开采量为辅,其成果具有多方面的用途。

2)水源地勘查:是地下水水源地供水水文地质勘查的简称,以查明水源地开采条件和确定允许开采量为主。

3)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以一个水文地质单元、自然单位或行政单元为单位,在充分搜集分析前人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开采量的调查和地下水动态观测数据的分析计算,提出这一地区不同类别和级别的地下水资源量和合理开采方案。

D.2 区域水文地质勘查可分为3个阶段:

1)区域水文地质调查;

2)区域水文地质普查;

3)区域水文地质详查。

D.3 水源地勘查可分为4个阶段:

1)水源地普查;

2)水源地详查;

3)水源地勘探;

4)水源地扩建勘探。

D.4 地下水资源勘查工作一般应按阶段进行。根据实际情况,勘查阶段可以简化与合并,简化与合并后提出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应满足其中高阶段的精度要求。在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或普查研究程度不足的情况下,可以根据需要开展水源地调查工作。

D.5 地下水资源勘查报告的名称:在地下水资源勘查类别和阶段前面增加位置(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水源地(以地名命名)或地区名称,后面增加“报告”2字。例如:河北省太行山北段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山西省太原市上兰村水源地勘探报告;北京市地下水资源评价报告。

附录E

本标准的有关名词术语

(参考件)

E.1 地下水资源 groundwater resources

埋藏于地表以下各种形式的重力水,其埋藏、富水性、水质等可为当前或未来的技术经济条件开发利用,具有现实或潜在的经济意义。地下水资源具有流动和可恢复的特点,它是一种矿产资源,也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下水资源由补给资源和储存资源构成。

E.2 水文地质单元 hydrogeological unit

具有统一边界和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的地下水系统。

E.3 地下水水源地 groundwater well field

简称水源地。对城镇或工农业供水具有价值的已集中开采和可能集中开采地下水资源的地段。

E.4 宜井区 suitable field for construction water well

适于建井开采地下水资源的地区,所建井群或单井具有城镇或工农业供水的价值。水源地位于宜井区内,它的范围小于宜井区的范围。

E.5 A级允许开采量 allowable withdrawal of grade A

即实际的(actual)允许开采量。

E.6 B级允许开采量 allowable withdrawal of grade B

即确定的(measured)允许开采量。

E.7 C级允许开采量 allowable withdrawal of grade C

即概略的(probable)允许开采量。

E.8 D级允许开采量 allowable withdrawal of grade D

即可能的(possible)允许开采量。

E.9 E级允许开采量 allowable withdrawal of grade E

即潜在的(latent)允许开采量。

E.10 初步可行性研究 prefeasibility study

从技术经济方面初步论证工程可行性的研究报告,是工程项目建议书的主要附件。

E.11 可行性研究 feasibility study

丛技术经济方面论证工程可行性的研究报告,是工程设计任务书的主要附件。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办公室归口。

本标准由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钱学溥、宾德智、韩再生、吴明。

地下水分类

《中国地下水类型分布图》依据地下水的赋存、分布状态分类,结合我国地下水的赋存、分布特点,并考虑分类描述的通俗性编制而成,将全国地下水类型划分为平原—盆地地下水、黄土地区地下水、岩溶地区地下水和基岩山区地下水四种。

平原—盆地地下水。地下水主要赋存于松散沉积物和固结程度较低的岩层之中,一般水量比较丰富,具有重要开采价值,分布于我国的各大平原、山间盆地、大型河谷平原和内陆盆地的山前平原和沙漠中,主要包括黄淮海平原、三江平原、松辽平原、江汉平原、塔里木盆地、准葛尔盆地、四川盆地、以及河西走廊、河套平原、关中盆地、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雷州半岛等地区。我国平原盆地地下水分布面积273.89平方千米,占全国评价区总面积的28.86%;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1686.09亿立方米/年,占全国地下水可开采资源总量的47.79%。

黄淮海平原是我国第一大地下水富集区。评价区面积24.13平方千米,占全国评价区总面积的2.64%,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373.37亿立方米/年,占全国地下水可开采资源总量的10.58%,范围包括北京市南部、天津市大部、河北省东部、河南省东北部、山东省西北部、安徽省北部和江苏省北部地区。三江-松辽平原是我国第二大地下水富集区。评价区面积34.2平方千米,占全国评价区总面积的3.74%,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306.4亿立方米/年,占全国地下水可开采资源总量的8.68%,范围包括黑龙江省的大部、吉林省西部、辽宁省西部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地区。

黄土地区地下水。黄土地区地下水是平原-盆地地下水的一种,是中国的一大特色,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陕西省北部、宁夏 *** 自治区南部、山西省西部和甘肃省东南部地区,即日月山以东、吕梁山以西、长城以南、秦岭以北的黄土高原地区。黄土地区地下水主要赋存于黄土塬区,在一些规模较大的塬区,地下水比较丰富,具有供水价值。评价区面积17.18万平方千米,占全国评价区总面积的1.81%;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97.44亿立方米/年,占全国地下水可开采资源总量的3.0%。

地下水

岩溶地区地下水。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碳酸盐岩(石灰岩)的溶洞裂隙中,其赋存状态取决于岩溶发育程度。我国碳酸盐岩分布较广,有的直接 *** 于地表,有的埋藏于地下,不同气候条件下,其岩溶发育程度不同,特别是北方和南方地区差异明显。我国岩溶地区地下水分布面积约82.83万平方千米,占全国评价区总面积的8.73%;岩溶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870.02亿立方米/年,占全国地下水可开采资源总量的26.7%,开发利用价值非常大。

北方岩溶区主要包括京-津-辽岩溶区、晋冀豫岩溶区、济徐淮岩溶区,分布与北京、山西、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辽宁、天津等省(市、区)的部分地区。北方岩溶地下水具有集中分布的特点,往往形成大型、特大型水源地,成为城市与大型工矿企业供水的重要水源。南方岩溶区主要分布在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广西的大部分地区和广东、湖南、湖北等省的部分地区。南方岩溶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地下暗河系统里,地下水补给充沛,但地下水地表水转化频繁,岩溶地下水难以被很好的开发利用,往往形成“一场大雨遍地淹,十无雨到处干”的特殊干旱局面。

基岩山区地下水。广泛分布于岩溶地区以外的其它山地、丘陵区,地下水赋存于岩浆岩、变质岩、碎屑岩和火山熔岩等岩石的裂隙中,是我国分布最广的一种地下水类型。基岩山区地下水只有在构造破碎带等局部地带富水性较好,大部分地区水量较贫乏,一般不适宜集中开采,但对山地丘陵区和高原地区的人、畜用水有重要作用。山区地下水分布面积约574.98万平方千米,占全国评价区总面积的60.60%;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971.67亿立方米/年,占全国地下水可开采资源总量的27.54%。

关于地下水的分类依据和地下水分类的原则是什么?地下水有哪些类型?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因此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35304928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
tags:

关于我们

九五百科知识网每天更新各类百科知识问答,维新百科提供精准知识问答,行业知识问答,各种百科小知识解答,以及生活常识问答。学知识,必须九五百科网!

最火推荐

小编推荐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0-2022 锐萌镇雪策划 · 网站地图 · 内容地图 · XML地图 ·吉林锐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吉ICP备2023000282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