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不成欢惨将别 醉不成欢惨将别的将读音
原标题:文化周刊丨别意劳歌折柳曲
在2022年2月20日晚上的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由80名舞者和365名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深情演绎了一出“折柳寄情”,表达了对奥运的恋恋不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离愁别绪,本来令人伤感,但是古代国人却处理得颇为浪漫。因为交通不便,亲友一别往往不知猴年马月才能再见,“蓦然回首情已远,身不由己在天边”,因此古人特别注重送别的仪式感,或折柳相送,或彼此唱和,或饮酒饯行,让人深深地体会到友情之难能可贵。
折柳送君情未央
北京冬奥会上深情演绎的“折柳寄情”古已有之。柔软的柳枝之所以具有惜别之意,首先在于“柳”“留”谐音。柳树极易存活,是我国古老的原产树种之一,插土即活,因此分布极为广泛,且一年一新,春风过处,“万条垂下绿丝绦”,给人生机盎然的感受。“折柳寄情”,除了一份难舍难分的情感,还有一份隐藏的祝福“更新更好”在其中。同时,“五九六九,沿河看柳”,陌上新柳,意味着新的一年已经来到,更表达了一份思念。唐诗《闺怨》如此表达:“闺中 *** 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在楼上看到杨柳冒出新芽儿,才突然感到一年时光就这么过去了,对远方之人的思念油然而生,可谓是真切动人。
明 沈周 《京江送别图》 故宫博物院藏
杨柳作为有情物,从《诗经》中走来,从长安的灞桥边走过,在唐宋诗人的传世佳作中摇曳生姿、传情达意。唐朝的繁盛,滋生了折柳最盛的地方,那就是唐都长安东郊的灞桥。古代著名的地理著作《三辅黄图》如此记载:“文帝灞陵在长安城东七十里。灞陵跨水作桥, *** 送客至此,折柳赠别。”这表明早在汉朝时在灞桥旁折柳送别已经成为时尚。这种时尚延续到唐朝更为兴盛。灞水河畔,杨柳依依,送行的人常常在这里折柳送别,以寄托送别与思念之情。李白在词作《忆秦娥》中如此写:“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就是灞桥折柳的写照。
当然,云游各地且广交朋友的李白,经常处于离愁别绪之中,折柳也就成为诗作中的重要意象。比如《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引发的是离愁别绪,还饱含一份思乡之情,已经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折柳曲”。
折柳送别作为一种时尚,甚至还出现了“折柳桥”的典故。晚唐诗人雍陶曾担任简州刺史,有一次他送客人到城外的情尽桥,对送行到此即止的桥名颇不以为然,于是修建驿馆供迎来送往的客人使用,将桥名改为“折柳桥”,并题诗一首:“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离恨绵绵,杨柳依依,自然能够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
宋代柳永在《雨霖铃·寒蝉凄切》中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不仅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更成了折柳离别时最催人泪下的一句。
彼此唱 *** 不绝
“多情自古伤离别”。以诗词唱和的方式来传达离愁别绪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即便不善诗文,很多时候也会以质朴的歌声为老友送行。比如,汪伦就是一位活在李白诗中的歌者。
天宝年间,居住于泾县(今属安徽宣城)桃花潭畔的汪伦盛情邀请李白前来观光。李白流连于桃花潭的美景,和汪伦结下深厚的友情。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连住几日的李白最终和汪伦告别。汪伦设宴为李白饯行,并歌唱民间“踏歌”相送。感念于汪伦的深情厚谊,李白率性地写下《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踏歌送行,足见汪伦的朴素情谊,而以诗相赠更是显示李白对友情的珍重。
元 李升 《澱山送别图》(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当然,送别的唱和未必都是泪眼婆娑、离愁别绪,更多的还是对朋友未来的期盼和鼓励。李白非常喜欢的孟夫子要去广陵(今日扬州)了,自然要送行。他在黄鹤楼上看到船只消失在眼前,在感伤之余,更希望老友有着美好的前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孟浩然之广陵》)可谓是意境开阔、色彩明快、情绪饱满,飘逸而灵动。
王昌龄在送别朋友时感伤无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在分别之际,气温骤降、夜雨连连,远处的青山孤独地挺立着。但是,他在挂念老朋友的同时,更是希望朋友们不要担心自己:“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在感念朋友牵挂的同时,王昌龄表示自己依然会坚守节操,冰清玉洁,可谓是感人至深。
王勃和高适更愿意来开解朋友,虽然我们离别了,但是在人生的道路上,还会遇到像我们这样的知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既然大家心心相印,即便是远在天涯也和比邻而居一样心意相通。“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是对朋友的劝慰,但何尝不是自己对未来的信心呢?感伤而不郁积,质朴而尽显豪爽,才是上乘的送别唱和诗作。
当然,近现代以来最有影响的送别诗莫过于李叔同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古道、芳草”已经营造了一种离别愁绪,再加上柳条摇曳、笛声呜咽、夕阳渐落,老友的离别就在眼前,想象自己漂泊半生,为数不多的几位知己都是天各一方,此情此景,只能孤独地付之于“浊酒”中。
日暮酒醒人已远
说到送别的仪式感,我们不能不推崇唐朝大诗人王维。对他来说,要为朋友送行,柳枝、歌声、美酒一样都不能少,真是仪式感满满。
朋友元二要从长安出发前往遥远的安西(唐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王维一路相送到渭城(今属咸阳),最终不得不在这里告别。早晨起来,一场突如其来的雨,刚好盖住路上的浮尘,让空气格外清新,实在是出行的好日子。柳条在细雨的冲洗下越发显得翠绿充满了生机。王维深情地举起酒杯(《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感伤而不着一伤字,一切都在饱含深情的酒中。诗成之后,很快被人们批以管弦,四处传唱,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它又名《渭城曲》《阳关三叠》。
明 唐寅 《金阊别意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晚唐诗人许浑曾担任宣城太守。朋友范云要离开了,许浑决定在城北的谢亭为之送别,事后写下著名的《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小酌几杯后,唱起了送别的曲子,老友终于登舟解缆前行了。此时正值深秋季节,两岸霜林尽染,红色的枫叶映照着碧绿的江水,越发显得江水的急促。其实哪里是水急,分明是诗人生怕江水流急而导致朋友更早离开!在感伤之余,刚才喝过的几杯小酒居然开始慢慢上头,不知不觉中竟然睡着了。等到自己酒醒时,已经是暮色沉沉,朋友的船早已经不知道走到哪里了,只能独自一人从风雨笼罩的西楼走下来。借景寓情,以景结情,这场饮酒饯行的场景,竟是无语的感伤,伴随着满天的风雨。它会不会让我们想起白居易在浔阳江头为朋友送行的场景——“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时至今日,亲朋好友间的迎来送往依然不可少,民间也有“上行的饺子下行的面”的说法,但是,在感伤的饯行场景,一定是少不了酒的。这个时候,或许我们会想起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曾庆江)
来源: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