芡实粉「芡实粉的正确吃法」
鸡头米质感温润如玉,晶莹、 *** 、半透明、软糯有弹性,还有沁人心脾的清香。离别故乡人,在异乡牵挂着生我养我那片充满野趣的水域,梦中常常出现浮满水面的鸡头莲。初秋的夜晚,一家人围席剥着家乡快递来的鸡头米,一边赏月,眼里突然出现一幅动人的画面,我知道,那是幻觉:春末,沮漳平原纵横交错的水网里,鸡头米毛呼呼的嫩茎就从湖底淤泥里次第钻出来;立夏,茎芽叶片渐渐舒展,在碧波上铺陈,夏至后,便在湖面完全地铺盖了,挤挤挨挨,与高高在上的荷叶相映,碧绿养眼……鸡头米也叫鸡头苞,是鸡头莲的果。鸡头莲因为花在苞顶,果实看似鸡头而得名。它包括茎和果。茎,家乡人常叫它“鸡头苞梗子”,当时令蔬菜吃;果叫鸡头米,学名芡实,可当做休闲食品吃;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鸡头苞梗子和鸡头米都是农家喜爱的食物。配图来自网络,下同本是同根生,相誉却迥异。鸡头米可比鸡头菜荣耀多了,千百年来,鸡头米引得古今文人墨客争相吟咏。郑板桥有诗云,“最是江南秋八月,鸡头米赛蚌珠圆”。芡实,概因果实毛剌剌,其形状酷似鸡脑,顶端两萼片似鸡嘴,俗称其为鸡头米。不过浑身的刺,更像狼牙棒,其嫩茎,叫做鸡头苞梗子。鸡头米,为睡莲科多年水生植物的果实,性味甘、平,微涩,可食用。历代养生家、文学家,对芡实的“益精气”作用多加赞赏。梅圣俞托人带给欧阳修一些芡实,作为滋补之用。欧阳修收到后,欣喜之至,感而赋诗:“菱荷乱浮泛,水竹涵虚旷。清风满谈席,明月临歌舫。”芡实颜色白如莲子,细如珍珠,被誉为“水中人参”,可以制成淀粉,用于酿酒材料,古药书中说,芡实是“婴儿食之不老,老人食之延年”的粮菜佳品。鸡头米也是一味中药,《本草纲目》就有其疗效的记载。李时珍的《神农本草经》将芡实列为上品,称其归脾、肾经,有益肾固精、补脾止泻、除湿止带的功效,搭配不同药材使用,对各类人群都大有裨益。他曾针对芡实解释说:“深秋老时,泽农广收,烂取芡子,藏至困石,以备歉荒。”也就是说,存储芡实,是为粮食饥荒的时候作准备。大文豪苏东坡至老仍身体健壮,精神矍烁,才思敏捷。他对养生颇有心得,对芡实更是情有独钟。在《东坡养生集》里,写他的养生之道中有一条就是吃芡实,将去壳、煮熟的芡实四五粒含入口中,慢慢细嚼,以促进口中津液分泌,待津液满口,便将嚼细的芡实和津液徐徐咽下。如此一日三四次,常嚼食不辍,则能起到滋润脏腑、补肾固精、补益脑髓、促进消化的作用。另外,他还喜欢用芡实熬粥喝,声称:“粥既快养,粥后一觉,妙不可言也。”鸡头长熟之时,外形 *** 饱满,拳头般大小,它的嘴巴会裂开,里面就是 *** 清香的鸡头米。中秋节前后为采摘鸡头米最佳时节,大面积的采摘,都是在水中割下鸡头果,回家后用砍菱果一样的刀具,剥开带刺的外壳,就会露出里面白色的果囊和一粒粒淡黄的小圆果来。家乡没有大面积生长的鸡头米,零星采摘时我们更多地是把鸡头捞回家,放地上踩一下,一个鸡头米“噗滋”就出来了,一个鸡头果能掏出一大把鸡头米,咬碎了直接吃,清甜鲜美,里面有粉,是芡实粉。其实不仔细观察鸡头米,很难区分它和莲子。它质感温润如玉,晶莹、 *** 、半透明、软糯有弹性,还有沁人心脾的清香,香、脆、滑,比之莲子、菱角,鲜味更甚。将一粒粒的鸡头米倒入锅中,浸水煮十几分钟,就可以出锅了。剥开小果子的外壳,吃里面白白的果肉,像糯米一般粘,且有嚼头,有一种特殊的甘香。对于味道甜美的新鲜芡实,最经典的吃法当然是煮糖水。甜汤能更好地带出鸡头米的软糯。等锅中水微沸,放入现剥的鸡头米,待到水再次沸腾即可起锅,短短几十秒足以唤起鸡头米清新可人黏糯滋味的口感。桂花鸡头米冰糖汤,作为一道传统的甜羹,绝对会让你味蕾一新。城市化后家乡的鸡头米已逐步减少,有的地方已荡然无存。据说南方有经验的农民开始在城乡周边寻找合适的低洼田种植。这几年地方 *** 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加大,农村环境又有了原生态的味道。鸡头莲市场有所拓展,乃一大幸事。芡实,欠食,古意本有粮食歉收后拿来充食的意味,物资匮乏的年代,作为充饥果腹之物,孩子们能够吃到这样的零食,感觉是种享受。在物资充裕的当下,多年未见的鸡头米,已变成一道道佳肴、难得的食品了,让人回味良久。离别故乡人,在异乡牵挂着生我养我那片充满野趣的水域,从此以后,我的梦中又会出现新的开着紫莲花、结着鸡头米,浮满水面的鸡头莲。(原文刊登于2022年1月15日粮油市场报A04版)
来 源丨粮油市场报
总值班丨刘新寰 统筹丨刘超 编辑丨从申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