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杉树(云杉树蜂)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刺破云雾,长白山脉被一层朦胧的纱幔笼罩着。
在海拔1200多米的某山山顶,一阵嘹亮军号声打破清晨的静谧。一棵挺拔的云杉树在北部战区空军某雷达站营区傲然挺立,像是在和朝阳倾诉着这群“蓝天戍边人”。
2019年秋,刚从军校毕业的我,满怀憧憬踏上到基层连队报到的路途。车辆沿着千回百转的盘山路颠簸,逐渐在层林尽染的山腰处隐踪匿迹。
“排长,到了!”接我的车缓缓停下,疲惫困顿瞬间烟消云散,收拾行李走下车,雷达阵地旁,一棵云杉树吸引了我的目光。它粗壮的根茎盘恒交错,向地下有力地延伸着;饱经风霜的树干拧起钢筋一样的纹路,“定海神针”般直耸蓝天;凌空舒展的树杈错落有致,托举着硕大茂密的树冠,这般姿态让我肃然起敬,我的“兵之初”就此与云杉树结下了不解之缘。
“不吃基层土,不懂基层苦。”我所在的连队是距离机关最远的一个雷达站,地处高寒地区,自然条件恶劣。都说“远地方苦地方,才是建功立业的好地方”,但真正从“校门”初入“营门”,从熟悉的课堂到陌生的基层连队,从繁华的都市到苍凉的边关,我还是多少有点不太适应。
尤其是到了冬天,驻地最低气温低至-40℃,鹅毛大雪经常一下就是好几天。放眼望去,群山环抱之中,只有一座军营孤零零地矗立着。这般景象,让我更加感受东北边陲的“苦”。
那时,我们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扛起扫把、雪铲,迎着刺骨寒风清理营区内没膝盖的积雪,几天下来手上就磨出了血泡。
“咱还算享福的了,以前官兵的条件比这还苦。”一个在连队坚守二十余年的老兵看出了我的不适应。
“唉,苦是苦了点,能受得了苦,才算得上军人嘛。”回复了老班长的话,一股失落感却涌上心头。我内心开始打起了“退堂鼓”:当初选择到艰苦的地方好像冲动了,我能在这儿呆下去吗?
这天傍晚,我心情苦闷,指导员突然约我出去走走,不觉间走到了那颗云杉树旁。只见,它鳞次栉比的枝丫被白雪压住,但树冠却仿佛一把伸向天空的尖刀。
指导员抚摸着粗壮的树干,向我讲述起了云杉树陪伴一代代官兵戍边守防的故事。
一颗种子在大自然的选择下,生根发芽,茁壮成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在风雨的洗礼和阳光的沐浴下,成长为一棵根脉深植、枝繁叶茂的参天云杉。
1954年5月,抗美援朝战争后,第一代雷达兵在这棵云杉树旁建起雷达站。春意稍现时,它抽芽吐绿,展现出一派盎然生机;盛夏时节,它郁郁葱葱,为烈日骄阳下训练的官兵献上一丝凉意;秋风萧瑟时,其他草木早已没有一丝绿意,云杉依然常青不凋,俨然一个全副武装的战士迎风而立;凛冬之时,它披雪挂霜,同大家一起放眼苍穹、驻守阵地。
几十年过去,虽然雷达站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云杉树却变得越发强壮挺拔,依然像钉子一样铆在营区东南侧,守护着连队的一草一木,见证着连队的建设和发展,指引着一代代官兵扎根白山屏护空天,驻守黑水默默奉献。
云杉树点缀着一代代“戍边人”的军旅生活,扎根高山的雷达兵用军魂浇注了云杉树,云杉树用跨越时空的注视给一代代官兵最温情的陪伴。官兵们将云杉树命名为“望天松”,提炼出“望天松”精神。
前年夏天,十几位从雷达站退役的老兵重返故地,他们环绕着云杉树,深情地回忆起各自 *** 燃烧的往昔。离开时,他们特意摘下一截松枝,放进背包,似乎那一段段青葱军旅岁月从未远离。
云杉不惧环境的艰苦,耐寒耐旱,一年四季常青不凋,越是遇到困难和阻力,越能不屈不挠,挺直腰杆。从那以后,每当值班结束,或是晚饭后,我总会习惯性地走到云杉树下散心。尤其是冬日里看到云杉树在银装素裹间,冒出的那一抹绿,我心里感觉莫名感动和温暖。
那段时间,我脑海中常常浮现出雷达兵先辈们坚守高山边陲的神态,他们傲霜斗雪、不畏艰苦的风骨,仿佛传递着一种无声的力量,让我真切地感触到连队的精神根脉。
人与树一起扎根,树伴人一同成长。
对于退役老兵而言,云杉树就是他们坚守过远方的印记,他们早已把心留给了连队、留给了军营、留给了驻守祖国空疆的那些个日日夜夜、寒来暑往。
对于我而言,云杉树记录了我在艰苦边远连队经风雨历寒霜“蜕变”和砺斗志强本领“淬火”的历程,“望天松”精神也成了军旅路上,激励我不断前行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也要像云杉一样,把自己的根扎在北疆、扎在基层这片热土上,总有一天,我也会逐步从青春小苗成长为参天大树。
一个人选择坚守,是一种情怀;一群人选择坚守,就是一种传承。今天的云杉树下,雷达兵坚守的故事仍然在延续……
一阵急促的一等 *** 响起,几名雷达兵战士快速冲上阵地,一旁的云杉树摇曳身姿、抖擞精神,与他们并肩站成一道无形的“屏障”,巡天遥望、分秒不怠地警示着头顶的空疆。
文章作者:张秀文
【微信号:skdjwz】
主 办:北部战区空军政治工作部
刊 期:第1419期
本期编审:赵 越 刘汉宝
责任编辑:李俊林
文字统筹:刘若男
投稿邮箱:skwxgzh@163.com
来波三连,支持我们吧!分享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