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电影简介「1942电影简介50字」
这部电影是改编自国内小说作家刘震云的作品《温故一九四二》。
片长达2个半小时的逃荒故事在观看前曾经有担心过它会否沉闷,然而看毕了后却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
1942年,二次世界大战战火未平,河南面对的不仅是“外患”日军的侵华,更要处理“内忧”——旱灾引起的饥荒。
蜡烛两头烧加上 *** 救灾行动迟缓,才会酿成河南三百万人饥荒饿死。
另外三百万人被迫逃亡至陕西、甘肃一带的悲剧。
《一九四二》是导演冯小刚继《唐山大地震》后,再度以灾难片问世,试问战乱时期人性是贵还是贱?
如果只是远眺灾民图像,故事便难以动人。
所以影片以两条线同时进行。
冯小刚选择张国立饰演这位老东家,从成功商人到被乡民入侵,从一同“躲灾”到沦为“逃荒”,最后仍不免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场。
老东家抱着孙子嚎泣的画面实在是深入人心。
*** 征收马车粮食,为了活下去,人们抛开了礼义廉耻,卖老婆卖小孩结伙抢劫……
灾民的坚持没有换来一顿温饱,反而救济粮全被无情的军队给掠夺了。
河南庶民不想等死,于是三千万人纷纷逃荒前往陕西。
第二部分则是描写蒋介石(陈道明饰)如何在内忧外患下应对河南这场大旱灾劫。
深刻的还原当局 *** 如何推诿救灾的过程。
领导人不相信河南有灾。
不但拖延救援,甚至还想将包袱甩给日本人,让外界误以为是日本人侵略而失守河南致灾。
另外串连着这两部分剧情的人就是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
他深入河南境内采访,大方公平报道当局 *** 无视灾情引起回响,才不得不让领导人正视这个问题。
此外剧组请来影帝蒂姆·罗宾斯来担任牧师一角,成功地让迷失自我的难民得到上帝的救赎。
乱世之中,懂得转换与变通,虽显委屈,方乃求生之道。
片中徐帆饰演的花枝愿意卖身以换取粮食,喂养儿女。
不是轻薄贱命,而是委屈求全之必要之恶。
老东家闺女星星(王子文饰)娇纵稚气,逃难还带着猫咪小黑,一生气就要下车自己走。
一路逃亡的途中,她深谙活下来之苦。
于是亲近栓柱(有个男人保护安全)、杀猫(都快饿死了,请给我碗猫汤)、焚书(都快死了,念什么书,拿来当火种吧)、卖身换粮(只要当 *** ,家人和自己都不会饿死)……
这些都成为不得已的选择。
我个人偏爱杀猫/焚书这两个片段的落寞,王子文演得真不错。
而老马(范伟饰)这位灾区巡回法官,在日军占领后仍身段柔软地混进日本军队的伙房兵。
将委屈先摆一边,留得青山在,更是乱世生存的唯一道路。
而老马被迫舔舐刀口生鱼片的一幕,拍出了惊悚与人命如蜉蝣的恐惧,这一幕真的挺震撼。
论节奏感来说,《一九四二》的故事情节尚可接受。
虽然大部分画面都显得灰暗缺乏色彩。
不过中间不时加插了一些幽默的情节令老东家一行人的逃荒过程在沉重的气氛下亦不致流于沉闷。
而冯小刚这次没有如《唐山大地震》般大打煽情牌,而是借用一种平实的手法去展示这个惨绝人寰的劫难。
这个举措令整个故事看起来具有很强烈的真实性。
《一九四二》对灾民深切的关怀也可从灾民逃荒的流动中看出端倪。
逃荒够苦了,还要遭逢日军逆袭与国民军的抢掠;
好不容易等到 *** 救灾,逃到洛阳,却必须要再走数百公里到达豫北或豫南才算灾区,才算有资格领粮;
坐上火车逃往陕西避难,却必须面对陕西军队机关枪的无情扫射(避免灾民过多流往陕西);
而国民军撤守河南,背后算计的却可能是“将烂摊子留给日本人”的政治操纵。
如同片中记者白修德所说:“这里头虽为天灾,但也必含 *** 祸。”
这也将影片重点衍生到了本片的第二条政治主线。
至于这个故事的真伪性,毕竟它是由小说改编,当中有几多篇幅是属于杜撰。
自己作为一个对历史不是很资深的普通观众来说实在不得而知。
反正这只是一出电影而不是记录片。
电影为求看起来要富戏剧性而虚构情节都是预料中事。
但流露的,绝对是真情实感。
从前听到老人家忆述往事时,都会说起战争走难时的悲惨经历。
当中提得最多就是吃树皮,对于我们这一辈生活安定的人来说,实在很难想像吃树皮是怎么回事!
而这电影正好彻彻实实地告诉观众那时代的人是如何把树皮当作食物咽下肚的。
除此之外,片中描写难民要如何在逃荒中充饥而放下人类应有的自尊篇幅,更是这部电影的重点剧情。
至于原著小说中出现的“人吃人”情节,电影中则是以狗吃人的画面取代。
以及再补上一句相关旁白轻轻带过这段更为悲惨恐怖的情节。
片中有两段情节我印象特别深刻。
首先是张涵予饰演的乡村牧师安西满,到处传道的他,每次有灾难发生后便跑出来“马后炮”说是不信神导致的招来恶果。
直至他自己在逃荒期间亲眼看到身边的灾民被炸弹炸得血肉横飞。
面对了现实的他,对自己一直坚持的信仰同时间也被炸得动摇了起来。
而另一段就是讲述河南省 *** 主席李培基就粮食分配问题与省内各部门的领导商榷时的情节。
当中讲述他们各人只顾自扫门前雪、贪得无厌的行为,尽把人性的丑恶面全然在这一幕爆发出来。
这其中,四场戏分别体现了官场文化。
第一幕,省长向县长视察,县长陈述灾情口头申请省府拨粮,哪知李培基不是来拨粮,反而是来征粮充军的。
第二幕,省长向军团司令蒋鼎文要求减粮,蒋鼎文表面答应,实则刁难,要求李培基自己去说服蒋介石或让日本人不攻河南。
第三幕,省长好不容易向蒋介石亲秉陈情,但话未出口,就被一堆国家大事吓到妄自揣测长官不可能同意,因怯懦而吞入喉的陈情直谏一拖延,灾民就又多死了好几万人。
第四幕,好不容易获得中央拨粮,李培基先自我吹嘘一番,但资源分配下属各有各的意见,原本河南主席接班人态度强硬,最不容易搞定。
不得不说,冯小刚在刻画人性方面确实技高一筹,李雪健老师演得也太传神了。
电影所呈现的省长,有好的想法,却缺乏领导上需要的坚定立场,过于温吞与摇摆,反而成为扩大灾情的一部分原因。
电影呈现领导上的反教材,反而是我个人看片额外获得的弦外之音。
除了饥荒实况的描写、人性黑暗的讽刺外。
电影亦不忘讲述当时 *** 内部的腐败,贪污、充门面和好大喜功。
也令这场天灾多加了一场人祸,置灾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不顾。
不过片中的情节也并非一面倒说国民 *** 的不是。
生民的苦难,多数决定在层峰的政治决策里。
当战争与饥荒同时并存,军人与庶民何者先顾?
在资源有限下的分配决定,是不得不做的决断与割舍,极度考验决策者的政治判断与智慧。
这部电影花了不小篇幅描述蒋介石对生民的关切、忧心与祈祷。
对灾民数字如此庞大的不解,看似正面形象,实则暗加批判。
例如蒋介石最后了解到灾情的严峻后便即时决定抽调粮食运往灾区,另外调查出当中有官员从中取利后便即时缉拿并就地正法。
这一点《一九四二》还是蛮公正的。
总的来说,《一九四二》虽然较长篇幅,但观影期间并不觉得沉闷,而故事的各方面都表达得很不错,当中有很多地方都值得观众去反思。
不过大前提是不要带有任何个人意见、只以客观的角度单纯当作一件事件去观看,才能体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