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鼻鼹(星鼻鼹鼠的英文)
星鼻鼹
星鼻鼹(Condylura cristata)是世界上最奇特的动物之一。它们最特别的地方就在于鼻子上有一圈星芒结构,由22根肉嘟嘟的触手环绕鼻尖而成,每根触手的长度在1~4毫米不等。星鼻鼹的体长在20厘米左右,和其他鼹鼠一样,它们有着前突的吻、圆筒形的身材、强壮的前肢、宽大的脚掌和爪子。它们的毛发短而密,但比其他鼹鼠要粗糙。背部的毛色呈现为棕黑或黑色,腹部则为浅棕色。到了冬天,它们的尾巴直径会膨胀到平时的3~4倍。
星鼻鼹生活在北美的东部。它们喜欢排水不良的潮湿的土壤,包括针叶林、落叶林、湿润的草地、沼泽和泥炭地。溪流、湖泊和池塘边也是它们经常活动、寻找食物的地方。尽管星鼻鼹更喜欢潮湿环境,但偶尔也会出现在干燥的草地上。实际上,它们的分布范围相当广,还可能栖息于海岸边,甚至在大雾山上海拔高达1676米的地方也会有它们的踪影。
出于鼹鼠的本性,星鼻鼹也是个出色的“挖掘工”,潮湿的泥土中交错的隧道网可能就是它们的杰作。这些隧道有3.3~7.6厘米宽,宽度大于高度,长度可以延伸至270米。它们一般会土壤浅层挖地道用于搜寻食物,像挖掘机一样挖出的土会在地表上形成小土堆。普通鼹鼠通常会在水位线以上筑巢,但星鼻鼹却是半水栖的,这意味着它们的隧道可以修到水面以下。它们强壮的前肢可以当作桨在水中划行。星鼻鼹也会时不时出没于地表,利用其他动物在草地或沼泽地上留下的“现成道路”来活动。即使到了冬天,它们依然能在积雪之下继续潜行,甚至会在结冰的湖面下游泳。
星鼻鼹主要以地下的无脊椎动物为食,它们在隧道中“巡逻”,吃掉误闯进隧道的蚯蚓。当它们将通道打入水中时,“餐桌”也一起搬到了水下。它们的捕猎对象有一半都是蠕虫(环节动物),这其中80%都是水生生物,比如水蛭。生活在水中的昆虫在它们的食谱中占到了30%,包括蚊子和蜻蜓的幼虫以及龙虱等。它们偶尔也会钻出地面捕食昆虫和甲壳动物。
星鼻鼹鼻子上的星状结构在它们挖掘隧道以及捕食时就能派上大用场。当它们挖洞时,难免泥土飞溅,鼻子上的触手可以起到保护作用,阻挡泥土进入鼻子。在四处觅食时,前端的星状结构就像探测器一样,可以感测周围的情况。有了这个超级“感应器”,星鼻鼹在一秒的时间里就能采集多达12样不同物体的信息,并在半秒内识别出猎物。
如果你将这个星状结构放大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根触手都覆盖着一种叫做埃米尔氏器的微小感受器。每平方厘米上的埃米尔氏器数量超过25000个,因此能够拥有令人不可思议的灵敏度。当它们在水下捕猎时,星状结构还能探测出来自于猎物的微弱电流。星鼻鼹的眼睛能够感光,它们的听觉和嗅觉也十分出色。幼年星鼻鼹会用鼻子发出尖锐的叫声,而成年星鼻鼹则会发出类似喘息的声音。
星鼻鼹妈妈孕育宝宝大约需要45天,一般一次会生下5只左右的幼崽。它们的眼睛、耳朵和鼻子上的星状结构要经过两周左右才能发挥用途。星鼻鼹宝宝会在30天后开始独立生活,并在10个月后达到成熟,而它们的寿命通常有3~4年。
星鼻鼹想要生存下来可不容易,它们在水、陆、空都有不少天敌。在天上,有猫头鹰和老鹰追捕它们。在地面上,鼬科动物如臭鼬,甚至是家狗和家猫都以它们为捕猎对象。在水下,半水栖的貂和大口黑鲈也会来袭击它们。
和其他许多野生动物一样,星鼻鼹也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它们不仅是许多动物的食物来源,还起到了疏松土壤的作用,让植物的地下根系得以呼吸。尽管星鼻鼹在它们的自然栖息地十分常见,看到它们钻出地面的时候还是请忍住玩“打地鼠”的冲动。
参考文献:
http://www.biokids.umich.edu/critters/Condylura_cristata/
作者:Mirror
审稿:邢立达,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