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来历(舞龙的来历)
大家好,国学趣谈栏目又跟大家见面啦。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神圣崇高的地位,历代炎黄子孙都以龙的传人这一身份而骄傲,甚至这种风气影响了整个东南亚数千年,以致缅甸至今还存在有尊龙凤为祖先神的长颈族人。
本期我们就来说说中国龙。
/龙形象的诞生
关于龙形象的起源学说有许多,其中比较有说服力的有两个。
昆虫假说
昆虫假说认为早期的龙是可以和昆虫对照的。
《庄子》曰:“唯虫能天。”
《大戴礼记》则将凤凰、麒麟、神龟、蛟龙,圣人作为有羽之虫、有甲之虫等的典型代表,一切都与虫联系了起来。
故曰: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甲之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有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有蠃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此乾坤之美类,禽兽万物之数也。——《大戴礼记》
而且,昆虫与农耕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昆虫事实上与人们的生活非常得近,更重要的是,在所有的生物中,只有昆虫可以死而再生,符合古人羽化、再生的观念。
图腾融合说
第二种观点则是目前较权威的学说:图腾融合。
传说中与伏羲结为夫妻的女娲氏为蛇首人身,她可能是一个崇拜蛇图腾的母系氏族的首领,后来与黄帝争夺中原的蚩尤是氏族社会末期以蛇为图腾的九个夷族部落联盟的大酋长。
当时,蛇图腾部落保存了强大的力量,在它向四周发展的过程中与黄帝部落发生了冲突并进而爆发大规模的战争。
《说文解字》载:“蚩尤, 虫也”,“蚩尤,异也。”
“(蚩尤)败,复乱,帝画之以威天下。”
蚩尤即奇异之虫,也就是现在北方人所说的“长虫”,即是蛇。说明到黄帝时期虽已打败蚩尤, 但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势力仍很强大,因此,蛇也一直被人们称为“小龙”。
之后华夏进一步走向统一,又吸收了其他部族多种动植物图腾,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见的以蛇身为主体的“角似鹿、头似牛、眼似虾、嘴似驴、腹似蛇、鳞似鱼、足似凤、须似人、耳似象。”的形象,并最终成为一个固定象征。
/早期龙的多元性
我国崇龙礼俗最早发现于东北西辽河一代的红山文化时期。最典型的即玉猪龙,多呈“C”型,这时的龙的形象特征是兽首蛇躯,周身蜷曲,华夏银行的行徽原型就是玉猪龙。
而后伴随着夏商周时期的国家统一,各部落文化逐渐有了相互融合的趋势,于是我们可以在现代考古发现的夏商周时期的器物中看到各种不同形状的龙。
如蟠螭及鸱吻等,蟠龙呈环绕状,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一般盘绕在柱上的龙和装饰庄梁上、天花板上的龙均习惯性地称为蟠龙。
螭是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一般作主纹使用,盛行于战国时期,所装饰在青铜器和玉器之上,而鸱吻则装饰在殿脊的两端作吞脊兽,取其灭火消灾。
在这一段历史时期,随着文化的归流, 龙的历史形态也逐渐在发生重大的转变: 从多元发生的原龙走向初步综合的夔龙。
/山海经中的龙文化
战国时期,山海经成书,有关于龙的许多早期记载都源于这本书中的刻画。
夔龙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
在山海经成书的时期,青铜器上的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象都称之为夔,就是源自“一足”之说。
其实,一足的动物是双足动物的侧面写形,故不采用夔纹一词,称为夔龙纹或龙纹。青铜器纹饰中,凡是较粗大的蜿蜒形体躯的动物,都可归之于龙类,称之为龙纹。
应龙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应龙处南极,杀蚩尤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
此处有关应龙的描述,是龙这一形象第一次出现呼风唤雨、行云布雾的神职。它顺应古代帝王的心意,所以叫“应龙”,是古人渴望驾驭大自然,能够呼风唤雨的一种奢望象征。
黄龙
蛟龙,蛟龙别名黄龙,传说是鲧死后的肉体孕育所化,三岁的时候破体而出,化为蛟龙。《山海经·海内经》:“鲧死,三岁入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
/龙的恶性
龙在中国古代的形象并非完全正面和善良。
《淮南子·览冥篇》曰:“往古之时,四极废,九洲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滛水。”
这是一个天翻地覆,水火灾难极为严重的时刻。除了天灾之外,还有猛兽、凶鸟危害人民,老人儿童往往成为被害者。
于是女娲这位改天换地的女英雄,“杀黑龙”解救冀州平原的洪水灾难。
此时的“黑龙”不再是呼风唤雨的神物,而是制造水灾,危害一方的罪魁。可见龙文化里的龙,也有善恶的不同本性,不都是吉祥如意的正面形象。但是,它们都与水、雨水、水灾有关系。
/真龙天子与祥瑞征兆
至秦汉在时期,龙的意义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即从之前带有神性的动物慢慢演化成为帝王的象征。
历代皇帝都自称为“真龙天子”,还把龙字用在帝王使用的东西上,如将皇帝穿的衣服称为龙袍、皇帝坐的椅称为龙椅、皇帝睡的床称为龙床等,甚至在城邑规划,都城建设时也要勘察龙脉。
隋唐年间,版图扩大,社会稳定,经济繁荣,龙文化更加成熟。此时的龙已经被赋予了吉祥福运的意义,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因此龙纹经常出现在民间。
而明清时,随着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加强,龙文化的象征意义则更加凸显,清朝绝大多数时间更是将东北封禁,以保护龙兴之地。
/传承
龙文化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不断传承,除了能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愿望的憧憬之外,还有很多现实的意义。
龙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特征,它是民族团结,和平统一的象征。
其次,龙勇猛,果敢,忠义,不屈的禀赋和精神是华夏民族的每个成员所推崇的,正是人们对龙的精神的不断发扬光大。
作为龙文化下的子女,我们理应感到自豪和骄傲,同时,我们更应该责无旁贷地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以上就是本期的内容,关注如斯精舍,分享古人智慧,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