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大伊万(大伊万爆炸视频)

2022年05月11日 19:26:03 生活 63 投稿:荼蘼说

这是全人类威力最强大的炸弹。1961年10月30日,苏联再一次震惊世界,点燃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颗氢弹,人称“大伊万”。

该名称取自沙皇俄国的残酷“暴君”伊万四世,因为他动辄“犬决”王公贵族,对忤逆之人,行人性丧失之礼,故而成为俄国“遗臭万年”的暴力象征。

大伊万

伊万四世

“大伊万”氢弹的设定,完美复刻了伊万四世的精准特征,它体积庞大,气性十足,满腹高能量 *** ,随时随地都可以将方圆几百公里的土地和村庄夷为平地。

据说,一颗大伊万就能让日本从地图上消失,堪称人类历史上最精准的“暴力美学”....

大伊万

大伊万爆炸

那么苏联为何研究如此恐怖的炸弹?“大伊万”究竟有着哪些令人瞠目结舌的威力?“大伊万”氢弹现在是否还残存于世?且听分解。

一切还需追溯到“冷战时期”....

那时美国与苏联两国之间的关系犹如“针尖对麦芒”,互看不顺眼,彼此都想在武器装备上更胜一筹。

大伊万

美苏争霸

于是便开启了一场美苏“装备竞赛”,1945年,美国先爆炸了一颗 *** ,苏联三年后也跟着爆炸了一颗。

美国开始爆炸第一颗氢弹,苏联紧接着也开始做氢弹爆炸试验,前前后后两个国家一共在地球上炸了不下600回。

1959年3月,苏联装列了一款射程达到2000公里的P-12导弹,因为实战作用显著,被战略火箭军列为主要装备。

大伊万

P-12导弹

美国见闻马上不乐意了,随即便装列了60枚新研制出来的中程弹道导弹AS-78,导弹战斗部可达到100吨 *** 当量,射程已经达到3000公里。

这些导弹分别装列在土耳其和意大利的美国基地,为了全面武装美军,美国还为自家空军研制了一款具有同等威力的导弹装列。

两国的军事装备竞赛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大伊万

美国驻意大利基地

正在这时,美国突然爆炸了一颗1600万吨 *** 当量的氢弹,直接将赫鲁晓夫“吓”了一激灵。

要知道这可是冷战的敏感时期,“敌方”氢弹的威力超过苏联,对于他们来说不仅仅是威胁,也是心理无法迈过去的坎。

因此苏联便撸起袖子开始大搞特稿,直接将氢弹 *** 当量上升到以“亿”为单位,准备试射。

大伊万

图片源于网络

但因为体重超标,没有飞机能够投放得动,后来苏联又酌情将这颗氢弹 *** 当量减重到5600万吨,并准备拉倒北冰洋的上空进行爆炸试验。

这颗氢弹就是传说中的沙皇炸弹,“暴力美学”的完美执行者:大伊万氢弹。

没想到吧?这样一颗颠覆人类认知的炸弹,居然是因为互相“攀比”研制而出。

大伊万

图片源于网络

果然人类的创造力是无极限的,只要压力够大,自尊心够强,科学技术够先进,什么样的绝命武器都不在话下。

那么话说回来,这颗沙皇炸弹最后爆炸成功了吗?它的威力到底如何?美方如何看待苏联的这次操作?

伊万名副其实,威力震慑四方

这是一次震惊世界的爆炸试验。1961年10月30日,被消减过 *** 当量的“大伊万”,拖着27吨重的身体,背着降落伞,乘坐熊式战略轰炸机,在北冰洋的新地岛悠悠而下。

大伊万

图片源于网络

考虑到大伊万爆炸产生的威力,会对飞行员产生致命性冲击,因此在大伊万被投放的一瞬间,飞行员转瞬即跑。

以轰炸机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逃离现场,飞机就能彻底摆脱干扰了吗?

并没有,因为大伊万是在空中自爆的,飞行员穷尽一切速度也只飞到了爆炸现场的百里之外,这时他依然在大伊万的爆炸范围内。

大伊万

图片源于网络

虽然,这次爆炸没有对飞行员造成致命性伤害,但是飞机还是被瞬间袭来的冲击波撞击到摇摇欲坠。

可以说飞行员纯粹是“捡”了一条命....

从地面上来看,当时大伊万爆炸对地面产生的冲击,形成了一个直径200多米宽的大坑。

爆炸瞬间产生的冲击波已经延伸到方圆700公里之内,周边国家甚至是芬兰的农村都有震感,有的甚至连玻璃都被震碎。

大伊万

图片源于网络

除此之外,爆炸产生的电磁脉冲,已经波及方圆2000公里以内,但凡是这个范围内安装的所有雷达系统和电子设备、无线电等设施,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毁坏。

更夸张的是,连美国在阿拉斯加的安置的雷达系统,也被大伊万的爆炸震到失灵一个多小时。

与此同时,爆炸产生的蘑菇云长度已经达到40公里,高度则达到64公里,比7个珠穆朗玛峰加一起还要高,就苏联公布的数据显示,地震波围着地球足足转了三圈。

如此可见大伊万的威力有多强大....

大伊万

图片源于网络

如果用一组数据来说明大伊万的爆炸威力,那么当以二战时期,美国向广岛投放的“小男孩”作比较。

当时一枚“小男孩”爆炸时所产生的 *** 当量为1.4万吨,大伊万的威力则是4000颗“小男孩”同时爆炸,毫不夸张地说,这样一枚威力惊人的氢弹,足以让日本沉没在海底。

大伊万

图片源于网络

如果说,美苏两国之间的竞争,是彼此通过科学技术,推动人类进步的一种途径,那么大伊万的问世则为这场竞争,埋下了生死界限。

基于此,美国公民开始大量修建“末日堡垒”,他们都认为大伊万的爆炸,会影响到本国居民的生存。

这就是“互相伤害”的最高境界...

大伊万

图片源于网络

而反观大伊万爆炸之后的美苏双方高层,却表现出了与过往不同的沉默,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看到了核弹继续壮大后会带来的后果,如果接着竞争高吨位核武器,就意味着“同归于尽”,或者说是“毁灭世界”。

大伊万

图片源于网络

从那以后,美苏双方就开始调整核弹的 *** 当量,不管双方研制出何种高能核武器,都不会在尝试千万吨级的爆炸试验。

也是自那时起,核武器的存在就演变成大国威慑小国,大国牵制大国的有效“手段”。

大伊万

图片源于网络

虽然人们都知道,核按钮不会轻易被启动,但是有了核武器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在国际上永远都有一定的话语权。

过往已被封存,威力不减当年

这是俄罗斯真正的王牌。在领教过大伊万爆炸所产生的威力以及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后,美英两国领导人于1963年前往莫斯科签署了《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

大伊万

图片源于网络

这看起来像极了几个互相打架的小孩,在选择使用武器之后,又开始坐下来重新商量游戏规则,然后一面克制自己一面接着“打”。

鉴于核武器并非等闲之物,美苏之间能够坐下来商量也无可厚非,那么这个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主要说明:关于核武器的研究,禁止在大气层和外层空间以及水下进行试验,旨在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与空气。

大伊万

图片源于网络

而后,所有的核试验都要在有限的吨位下,采取地下试验的方式,以减少辐射对人类以及环境产生的伤害。

言外之意,在往后的核武器竞赛当中,要以保障人类能生存为前提,才能进行。

从此之后,这世上仅剩的一枚“大伊万”就被苏联收藏了起来,至今仍封存在俄罗斯境内。

那么俄罗斯又会如何处理这枚“大伊万”呢?原来它被当作了科研工具与备用武器。

大伊万

大伊万

为了更好地保存这枚“庞然大物”,甚至还激发苏联研究出了强大的导弹运载系统。

这对当时的世界各国来说,简直是妥妥地“降维打击”.....

2015年,是俄罗斯工业发展的第70周年,俄罗斯官方披露了一则颇有苏联意味的宣传片。

该宣传片罕见地公布了,俄罗斯强大的核武器爆炸经过,更令人感到惊叹的是,里面还包含了“大伊万”从组装到运输,再到投放爆炸时的一切细节。

大伊万

大伊万

这一次,全世界的人们透过网络,在这一条长达30分钟的纪录片里,再一次感受到了“大伊万”的威力。

然而更让世界各国的军迷们感到“嫉妒”的是,俄罗斯为了纪念70周年工业发展史,还特意 *** 了一枚1:1还原的大伊万外壳,献给俄罗斯民众观赏。

有道是:“百闻不如一见”,哪怕只是复制品,也足以令人们感受到这枚庞然大物的存在,和它低空自爆时的壮丽场景。

大伊万

图片源于网络

虽然,大伊万已经被封存了半个多世纪,但它的威力和震慑力,依旧不减当年。

如今的俄罗斯,在核武器方面的研发,依然处于世界顶尖水平,重型核武器依旧是俄罗斯国防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之所以敢公开俄罗斯核弹爆炸的纪录片,和献上曾令美英都感到惶恐的“大伊万”爆炸经过。

大伊万

图片源于网络

只能说明,俄罗斯的核能研发又迈向了一个全新的里程碑,当人们还在对其苏联时期的装备感到意犹未尽时,俄罗斯已经悄悄地研制出人类历史上最强悍的洲际导弹“萨尔马特”。

论“暴力美学”的展示,苏联是最好的老师,俄罗斯则是在苏联的基础上,将这一学问发扬光大,甚至到了无人能及的程度。

大伊万

大伊万

未来,人类还能突破哪些科学极限或视觉极限呢?这一切都取自于世界各国之间的不断竞争与对峙。

而大伊万,作为那个冷战时期最凶悍的武器,将继续坚挺着它硕大的身姿,见证俄罗斯的下一个“奇迹”....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因此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35304928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
tags:

关于我们

九五百科知识网每天更新各类百科知识问答,维新百科提供精准知识问答,行业知识问答,各种百科小知识解答,以及生活常识问答。学知识,必须九五百科网!

最火推荐

小编推荐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0-2022 锐萌镇雪策划 · 网站地图 · 内容地图 · XML地图 ·吉林锐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吉ICP备2023000282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