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体制内女孩的婚恋困局(小县城体制内的剩女太多了)
国庆节的时候我爸参加了几场单位里小辈的婚礼,回来在饭桌上跟我感叹:现在的年轻女教师,一个个挺漂亮的,家里还给买了房车,在我们县算条件很好的。结果找的老公要么丑得没眼看,要么家里特别穷。这七八年我都没看到一个嫁得好的。时代真是变了。我想了想,确实是这样。30年前,县城铁饭碗女孩普遍高嫁。比如我大伯母,虽然上的是大专,但长得不错,轻轻松松就找到了985毕业的我大伯。10年,县城铁饭碗女孩想高嫁,必须舍弃一些东西。我高中时的女教师,很多找的是做工程的土老板。土老板兜里有钱,但肚子里没墨水。如今,县城铁饭碗女孩普遍下嫁。去年我妈单位里一个编外的会计找了某公立学校有编制的男教师,竟然成了两个单位里的新闻。原因是“好久没有像她这样嫁得好的女孩了…”婚恋局面的变化,跟时代的发展脱不开关系。经济发展/大学扩招/城乡二元制的消解,从婚配角度,对县城铁饭碗女孩来说,弊端挺明显的。30年前是“工作包分配”的年代,但因为政策原因,一个农村人即使考上了大学,毕业后也很难分到大城市的单位,往往是分到户籍所在地的县城。而且“穷+重男轻女”这两个bug,对那时候的学霸女孩特别有利。因为儿子如果第一次高考考不上大学,父母普遍会鼓励复读;女儿如果第一次高考考不上则没有复读机会,只能去干农活或者打零工来补贴家用。这导致在有铁饭碗(考上大学后被分配到事业单位的)的小撮人群当中,很明显出现男多女少的情况,女孩就非常吃香。相应的,体制内男孩反而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一方面,他们上过大学,多少有些“文化人”的心理优势,不愿意娶没文凭的女孩;另一方面,因为县城体制内男孩多,女孩不愁找,因此家境差的体制内男孩根本入不了体制内女孩的眼,只能退而求其次,找个长相不错但没有铁饭碗的女孩。而如今,经济发展了、城乡二元制消解了,大学毕业生可以自主择业了,但重男轻女的观念却没变,小县城因此明显出现女多男少的格局。男孩脑子里通常会有“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想法,更愿意去大城市闯荡。他们的父母也非常给力,宁可省吃俭用、勒紧裤腰带也要给儿子存钱买房。女孩往往没有这样的待遇,因此她们哪怕同样“志在四方”,大城市的房价也会将她们劝退。这样的现象就导致一个结果:县城男孩只要有份体制内工作,不管长相如何、家境如何,都会被哄抢。如果长相再好些,更是不缺倒追的女孩。现在网上有一种情感专家,教你怎么打扮、怎么讲话更容易讨优质男欢心。但对县城铁饭碗女孩来讲,这些 *** 都是无用的,因为她们身边,往往一个所谓的优质男都没有。也许有人要说“难道嫁得好非得指金钱方面吗?”当然不是这样,如果男的有外貌优势且勤快顾家,县城铁饭碗女孩有部分是不介意他们经济条件差一些的。可关键是,你环顾四周,“长得不错、顾家勤快”的男的,一个手指头数得过来吗?人,不能要一头没一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