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是什么(粤港澳大湾区是什么)
刚刚过去的中秋节,一场猝不及防的精彩晚会再次让“大湾区”这三个字火出圈:顶配阵容、超豪华歌单、三分钟经典混剪——看出了动辄以亿计数的微博热搜、以几千万计数的视频播放次数、以几十万计数的转评赞。
网友们留言或是激动的“抱头痛哭”,或是热烈的“无限回放”,或是一边感慨“爷青回”一边连连赞美……一台晚会,何以有如此魔力?
一在同宗同源。
当彩云追月的背景音乐穿云而来、当年过七旬的林子祥全开麦点燃全场、当陈晓春等五位“大湾区哥哥”在哈雷摩托的轰鸣中演绎《真的汉子》、当琵琶古筝和小提琴中西合璧演绎的《世间始终你好》撞击到所有人的耳膜、当《弯弯的月亮》和《月半小夜曲》缱绻着思念和忧伤流淌而出……所有人能感受到的就是一场最纯粹的美好、更是美好的东西汇聚在一起的圆满、还有圆满所凝聚起来的一种难以言喻的平静祥和——这一刻,管他什么宫商角徴羽,又分什么东西南北中?不过是一大家子人守在一起,幸幸福福欢聚一堂。
是粤是港还是澳,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因为,所有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炎黄子孙。
二在文化认同。
导演唐季礼在晚会的“飞花令”环节提到,用粤语吟诵古诗之所以格外有韵味,是因为粤语是隋唐时期由中原人带到广州的,所以最像隋唐时期中原人讲的话。实际上,早在19世纪,清朝学者陈澧在其文章《广州音说》就论证过,广州音最接近中古汉语《广韵》,实质是隋唐时期的中原古音。也正是因为如此,当粤语吟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时,不仅有一种古风古韵,更会在现在的粤语中找到诸多类似于“几时”这样的发音印证。
不止是发音,由古读词串联起文化记忆、引起超越时空的联想,是华夏儿女血脉中天然携带的基因。仍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为例,即便信达雅若林语堂的翻译版本(How rare the moon,so round and clear! With cup in hand,I ask of the blue sky),手持红酒或威士忌的西方人,又如何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只三足酒樽?吃炸鸡喝可乐当然也不坏,不过他们又如何能理解什么是曲水流觞和魏晋风度?天上宫阙里的桂花树和玉兔,又如何能引发他们的思古和乡愁?
然而,对你我来说,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都是那么油然而生且心向往之。这,就是文化认同。也是我们所有中国人同气连枝的最底层渊源。
三在香港影视及音乐中的情怀。
当一段段熟悉的旋律响起,当每一个镜头都是经典的混剪视频出现在大屏幕,那些歌声与光影之中,有时代的缩影,有时光的沉淀,有历史的回响,有苏醒的记忆:那是《精武门》里炽热的爱国情,是《射雕英雄传》荡气回肠的侠之大者,是《大话西游》里的意难平,是《纵横四海》里三人共舞的唯美和浪漫,是《岁月神偷》的无奈和温情,是麦兜和麦太带给我们的细碎感动……
岁月河流的冲刷之下,是什么让这些影视作品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如果你仔细体会,每一部能够久久打动人心的经典作品,其实都指向着最本真、最朴素的情感。它可以是最深沉的家国情怀,是返璞归真的爱与信任,是“打好呢份工”的敬业务实,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而这一切,不仅是香港影视文化产业过往流金岁月的内核,也是整个大湾区蓬勃向上发展的深层密码。
“人生中有欢喜,难免亦常有泪/人生不免崎岖,难以绝无挂虑”。正如《狮子山下》歌中所唱,只要“放开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大湾区未来一定会创造出更加流光溢彩的黄金时代。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