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葛树(黄葛树和黄桷树的区别)
黄葛树原产我国华南和西南地区,尤以重庆、四川、湖北等地为多。因其树叶比榕树叶要大很多,又名“大叶榕树”;但地面上榕树的须根很多,黄葛树基本无须根。
据清嘉庆《四川通志》载,吴省钦(1729—1803年)《黄葛树考》说:“葛藟【lěi】攀缘榕木后乃成树”,古人一般把树生须根、树上的蔓藤,或与榕树共生的须蔓、气根,通称为“葛藟(藤)”,并把野葛俗称为黄葛。这就是黄葛树名的来历。黄葛树也写为黄桷【jué】树,在巴蜀,“葛”与“桷”均读为【gé】,黄桷树就成了黄葛树。
“宦情羁思共悽悽,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雨过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唐代柳宗元(773—819年)的《柳州二月榕落尽·偶题》诗即是描写黄葛树叶落的景象。诗中所说的“榕”应为“大叶榕”,“春兰如秋”是柳州地理环境特征之一,“莺乱啼”中的“莺”则是指“告春鸟”。这首诗的内容其实是与柳州当时的环境季节相吻合的,是一篇写实的诗歌,诗人借此表现了诗人的“宦情羁思”。
黄葛树有一个特性,它的树根在地下或者石壁上相遇后,会长到一起,互相连成一体,纵横交错,结成一张树根网,继续往前延伸,寻找更多的养分。因此,黄葛树对环境要求极低,生命力极强,砍一个枝都可插活,亦是巴蜀地区城乡最常见的树种之一。唐代长安人刘兼入蜀后,惊诧黄葛树树姿之奇伟,在以“黄葛树”为题的七律中赞曰:“叶如羽盖豈堪论,百步青阴锁绿云……英风徧称号将军,静铺讲席麟经润……”
黄葛树每年集中换1次叶。即将换叶的黄葛树叶是金黄色的,换叶时,落叶集中且快,几天之内,一棵巨大的树冠就仅剩秃枝。一般的落叶树木秋天落叶后,会待到第二年春天才发芽出新叶。黄葛树则不然,落叶完毕后,就迫不及待地发芽而伸出绿嫩叶,过三四天后,原本光秃秃的树枝上已是绿叶满枝。可以说除换叶前后的1周左右,黄葛树一年到头都是常绿的,令人称奇。
而更为奇特的是,黄葛树还有一个特性:某一棵黄葛树换叶的季节,一定是移栽该黄葛树的那个季节!而没有移栽过的黄葛树,会遵循春天发芽、秋天落叶的习性。因此,人们会经常看见一些黄葛树落叶飘飘,另一些黄葛树却枝繁叶茂。换完又发出新叶的黄葛树叶是嫰绿色的,常年见到没换叶时的黄葛树叶则是郁郁葱葱的墨绿色。
黄葛树叶把不同色阶的绿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在巴蜀地区园林植被配置时,只需一年按春夏秋冬,每季都种植或移栽黄葛树,那么,四季都可看到它换叶,叶一落尽又马上发出新的叶芽。除了黄葛树,其他树种都没有这个特性。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北平(今北京)岌岌可危。出于“国亡尚有复国之日,文化一亡则永无补救”的考虑,南京国民 *** 于1933年2月5日凌晨,秘密将故宫博物院文物南迁以避战火。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南京也岌岌可危。于是,故宫文物分为3路,再次举迁入川。其中,北路文物7006箱,途经洛阳、西安、宝鸡,越秦岭经汉中运抵四川乐山。据介绍,抗战时期,“故宫文物峨眉办事处”的牌子就挂在乐山武庙遗址(峨眉山市一中校园内)的2棵黄葛树中间。故宫文物“客居”乐山近8年,无一损毁、无一遗失、无一失窃。那2棵有着500多年树龄的黄葛树也成了故宫文物南迁的历史见证者。
巴蜀地区常见到百年以上的黄葛树上拴满了红布条,那是当地人的风俗。有孩子或孩子多灾多病的人家,都希望孩子好带且长命百岁,便求助于黄葛树。在树上拴一个红布条,树下插上香蜡,举行一个简单的仪式,这孩子就算是黄葛树的“义子”了,就可承继黄葛树的顽强生命力和长寿,但是,若说某人是黄葛树下面抱的,大意是骂这人是杂种的意思。重庆綦江县南部的东溪古镇被称为“黄葛树自然博物馆”,现在的丹溪河两岸和古栈道两旁的黄葛树就多达5000余株,面积达300余亩(1亩≈666.67㎡),其中500年以上的黄葛树就有1000多棵,是目前西南地区最大的黄葛树群,有“罕见的黄葛树王国”之称。
画家吴冠中(1919—2010年)散文《老树》中有言:“四川多黄桷树,大黄桷树便是村长、镇长,是故人送别的十里长亭,是劳动人民的露天茶社……没有大黄桷树的地方似乎历史就短、根底就浅,那里就少了传说和故事。”